一、正确处理好入缸水分与入缸温度的关系是搞好汾酒生产、稳定汾酒质量的前提条件。
汾酒生产受季节气候影响比较明显,我认为,在汾酒的整个生产周期中,入缸水分与入缸温度应分为四个阶段来加以调整和控制:
第一阶段(第一、二排):9月份立醅,天气炎热,冷散时间较长,水分蒸发量大,所以,和糁一定要吃足前量,前量走工艺上线,后量走工艺中线,入温必须做到宁冷勿热。
第二阶段:立冬后,天气变冷,一般气温在15℃左右,入温应控制在12℃左右,和糁水量要有所回调,前量走工艺中上线,后量走工艺中上线。
第三阶段(次年2、3月份):立春已到,气温逐渐变暖,冷散时间逐渐增长,用水量也应不断增加,前量走工艺中上线,后量走工艺中上线,入缸温度控制在12℃左右。
第四阶段:最后一排水分蒸发量大,用水量要偏大些,前量走工艺上中线,后量走工艺中上线,入温应做到宁冷勿热。
二、合理控制制品酸度是搞好汾酒生产,稳定汾酒质量的基础。
在制品15对时,酸度是反映汾酒发酵正常与否的一个重要过程质量参数,而且酸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新产汾酒的特优率、出酒率、酸酯达标率等各项主要生产指标。
1998年—2002年的连续四个汾酒生产周期,我们分别围绕“跟踪生产操作过程,寻找酸酯生成规律”;“验证酸酯生成规律,提高新产汾酒质量”;“运用酸酯生成规律,提高新产汾酒质量”为主题,在汾酒一车间8组及汾酒二车间3组进行跟班试验和总结。
1998年—1999年周期,主要是每天测量入缸温度、品温、入缸水分 ,化验在制品15对时酸度、酒精度、新产汾酒总酸、总酯,收集整理分析了3400多个过程数据,总结出了入缸水分、入缸温度,以及在制品15对时,酸度与新产汾酒总酸、总酯之间的关系等。
1999年—2000年周期,通过反复分析、对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比、总结发现大米查在制品酸度在1.1—1.4g/L时,大米查新产汾酒总酸、总酯基本处于85%的达标率,并做了在制品15对时,酸度与新产汾酒特优率、出酒率、酸酯达标率对应关系图表,从中总结发现大米查酸度在1.1—1.4g/L时,二米查酸度在1.6—1.9g/L时,新产汾酒特优率、出酒率、酸酯达标率较为理想,相反,酸度过高,酸酯达标率虽高,但特优率、出酒率低,汾酒整体质量较差;酸度过低、出酒率虽高,但特优率、酸酯达标率低,汾酒整体质量也较差。
2001年—2002年周期,我们在汾酒二车间3组就这一酸度范围进行了验证,汾酒二车间3组全周期特优率完成12.20%,出酒率47.28%,酸酯达标率73%,特优率、出酒率周期进入公司双十佳。
三、装甑蒸馏是搞好汾酒生产、稳定汾酒质量的有力保证 。
“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说明微量成分是在发酵过程中生成的,但又必须通过蒸馏作用才能把这些微量成分有机地提取出来。
实验中,我们发现:酒精含量随馏分的增加而下降,而新产汾酒总酸随着馏分的增加而增加,总酯两头高,中间低,一般酒头大于酒尾。
此外,在装甑蒸馏过程中,若在装甑前能够将酒醅和辅料充分搅拌均匀,灭净疙瘩,使材料松散,而且在装甑时能做到松轻匀薄准平,避免压汽、跑汽现象,不仅可减少酒的损失,降低微量成分的挥发,而且装甑技术好,看花掐酒准确度高。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