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由商务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在贵阳拉开序幕,此次展会既有“高大上”的国际风范与专业品质,又吸引了大量市民参观购买,人气极旺,难怪有参展商感慨,“贵州酒博会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
随着酒业壮大发展,特别是由于酒类产业对地方经济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同时又有着很强的文化表现力,有助于提升当地社会的文化形象,于是各类酒展应运而生。
无论是在四川、贵州、山东、河南等酿酒大省,还是像广东这样的酒类消费大省,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酒类展会。
与全国糖酒会不同,这类酒展虽定位于全国化、国际化的招商展示,但在实际运作中,多立足于本区域内的产业经济,比如贵州酒博会便重在传播、提升贵州白酒的整体形象,为贵州酒企寻找和创造更多的市场发展机遇。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而在酒类展会经济的初期繁荣之后,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招商效果不理想、配套功能不完善,加之区域展会本身的影响力有限,对参展品牌的推广作用也并不明显。
那么,酒类展会的行业意义究竟在哪里,其如何持续有效的服务酒业发展,更长远地说,作为全世界酒类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中国酒展应如何体现自身特色与价值?
贵州酒博会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比于国内同类酒展,贵州酒博会最大特点莫过于现场卖酒了。其效果如何?展会期间,各厂家纷纷晒出展位前排起长队的照片,仅开幕式当天,国台酒现场销量就突破百万元,整个展会期间,国台酒现场共销售6000多箱,销售额达600多万元,有消费者在国台展位一次性购买了几箱酒作为婚宴用酒。
国台酒业集团总经理张春新对此深有感触,在酒博会上卖酒,而且是一瓶一瓶地卖,一箱一箱地卖,这充分表现出广大消费者对国台酒的认可与厚爱。
像这样的热闹卖酒场面,并非国台一家,金沙、珍酒、黔酒等很多展位都人气鼎沸,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普通消费者,利用酒博会这个机会,选购优惠放心的产品。如果说现场卖酒是贵州酒博会的一大特点,那极高的公众参与度则是其特色优势。
其实对于这种情况,业内有着不同声音,相比于欧洲国家的一些著名酒展,国内酒展一直因专业度较低而饱受诟病,有观点指中国酒展应该与国际接轨,设置更高的专业门槛。而贵州酒博会却反其道行之,彻底取消了观众门槛,成为属于所有人的美酒节日,这种“接地气”的会展定位,是否将会影响到贵州酒博会的长远发展呢?
有趣的是,正是由于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会展特色,贵州酒博会反而极受国际酒商、进口酒商的关注。数据显示,本届贵州酒博会在参展企业数量再创新高的同时,其境外展商过千家,占到全部展商的一半,而在一些进口葡萄酒商家的圈子里,早已形成共识:每年去贵州酒博会卖酒,稳赚不赔,一定要事先备足货。
两种展会定位,也许谈不上孰优孰劣,关键是适合市场实际,即便中国酒类展会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程度,但也要充分考虑国内消费群体的具体情况。如果一味追求专业化,而疏远大众消费者,这样的展会也许还未等到大量的专业观众,自己的生命力先已萎缩了。
从本届贵州酒博会来看,如果能将大众化、市场化的展会定位,与专业化、系统化的文化推广相结合,将是一条非常有益的途径。
我们注意到,贵州酒博会已经为此埋下伏笔。本着“数字酒博”的办展宗旨,主办方及参展厂商们充分运用了微信、淘宝等工具,与观众进行互动,既送出了大量奖品,调动观众的购买积极性,也为酒类品牌扩大了“粉丝”群体。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手段,贵州酒博会将与消费者保持长期密切的沟通,向其传递更多酒类专业知识,这才是贵州酒博会专业化价值的根本体现。
现在着力塑造酒展的大众影响力,或许正是为了今后有更好的专业化表现,二者并不排斥,但在一定阶段内,必须找准定位,功能突出,国内酒展对此当慎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