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值得关注的消息,当属国务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是一个行政主导型的“大政府”政体,政府的重视与否,往往成为某个或某类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的关键。与此相对,政府机构设置中的层级越高,其所主管的事项便越受重视,其所面临的问题越有希望得到解决,已经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识。“食品安全委”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任主任,另外两位副总理任副主任,其层级和规模仅次于此前刚刚成立的,以国务院总理为主任的国家“能源委”,食品安全在诸多行政事项中的受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毋庸讳言的是,凡被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往往是那些既十分重要,其形势又极其严峻和紧迫的领域。能源和食品安全,恰好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是最典型的例证。
能源供应在国家发展和国计民生中的战略地位,自然毋庸置疑。食品安全虽然不像能源供应问题那么宏大,但十几亿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信心维系于此,对于任何政府而言,都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2007年,国务院便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为组长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就机构设置而言,这个整合了当时所有相关部门的临时机构,理论上已经具备了协调各方力量,综合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和权责。如今,在部门成员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正式升格为食品安全委员会,其核心领导也升格为一位政治局常委与两位政治局委员的超强阵容,除了重视程度的升格之外,却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和紧迫程度。
2008年爆发的“三鹿奶粉”事件,应该被视为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转折性事件。在此之前,政府部门和一般公众,往往误以为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以偶发的形式,散见于那些难以监管的低端市场,以为大超市、大品牌可以成为躲避劣质食品危害的“安全岛”。而“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以及随后引发整个奶制品行业安全信誉的全面陷落,才使人们意识到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出现系统性危机。奶制品行业从原料供应,到生产、监管、营销、流通等整个产业链的全程失控,成为一个快速而畸形发展的典型,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拉响了警报。
当前世界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划为两个并不完全重合的部分,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卫生、无毒等安全指标,另一部分则是伴随现代化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潜在危害,如各种必要的添加剂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或转基因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等等。在发达国家,前一种意义上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对各种潜在危害的追踪、发现,往往成为其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各种极微含量的“致癌物质”,往往就是在这样的追踪中被发现。
而在中国,则上述两个领域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并存且相互纠结,不仅使用病死、变质原料,或注水、造假等最低级、原始的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现代化生产标准的失范和对生产、流通过程监管的失控,也使许多在发达国家以潜在危险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我们身边转化为显在的危险,如各种添加剂和药物的滥用,就可能直接把食品变成了“毒品”,“三聚氰胺奶粉”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在这种“传统”与“现代”双重危险的合围之下,中国消费者已经很难相信任何食品的安全可靠,以致在食品供应日趋丰富、充足的情况下,却普遍产生“什么都不敢吃”的惶恐。
国家“食品安全委”的成立,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个集合了食品生产、流通、检验、监管乃至事后处罚等所有职能部门的超级协调机构,理论上应该能够打破过去“五龙治水”却又群龙无首的局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监管和治理。
可以预见的是,即使在“食品安全委”的强力监督之下,食品安全问题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而最现实也最紧迫的任务,则是加紧对整个安监、质检系统的治理,以重塑公众对食品安全看门人的信任和信心。以往正是由于它们的渎职和失职,放纵了奶制品等行业的整体失德、失控,并摧毁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编辑: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