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6日拉开帷幕的“2011世界葡萄酒未来大会”上,美国人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头顶上的光芒简直不亚于任何一颗耀眼的明星。当然,这主要归功于他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葡萄酒酒评家的身份。不过他本人却说,他的光环正在逐渐消退,而且,他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详见2011年11月16日《华夏酒报》第5版)。
“自己作为最有影响力的葡萄酒酒评家的形象一直被过于夸大,这一被人们捧高的身份很容易倒下。” 帕克认为,“在网络更加发达的未来,很难再有人对葡萄酒界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只可能出现在某个国家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葡萄酒专家,而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葡萄酒专家不会再有。”
不过,帕克的这个说法似乎高估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理性程度。至少在未来5年内,帕克在中国葡萄酒买家的心目中依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柄,他能够让原本默默无闻的一款酒瞬间从灰姑娘变成耀眼的公主,从他口中出现的每一个获得好评的葡萄酒品牌,都会成为中国葡萄酒买家竞相追捧的焦点。
另一位权威的葡萄酒评论家——法国人麦克·拜腾(Michel Bettane)曾说过:“酒评家应该在酒庄和消费者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而不是引导消费者去喜欢某种特定的口味。”把这句话拿到中国葡萄酒市场来看,显然很难实现。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酒评家有意去引导消费者喜欢某种特定的口味,而是消费者“误读”了酒评家的评语,片面地记住了那些对他们似乎更“有用”的评语。
对于很多中国葡萄酒买家来说,他们并不看重酒评家为他们和酒庄之间搭起什么桥梁,他们甚至并不喜欢那些倍受好评的葡萄酒的口感,他们最关注的,只不过是这些著名的酒评家称赞过哪款酒,而被称赞过的酒品则会在不久后身价猛增。
中国有可能出现像罗伯特·帕克和麦克·拜腾这样出色的酒评家么?至少目前没有出现。
当前的中国葡萄酒行业显然并没有为葡萄酒酒评家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尽管从葡萄酒的消费总量上看,中国俨然已经成为支撑起世界葡萄酒版图的一个重要支点,但是,中国葡萄酒行业在种植、生产、营销、投资、消费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成熟和盲目性。
一方面是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势头迅猛,另一方面是中国葡萄酒行业在多个环节的不成熟和盲目性,这就好比是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得不到均衡充足的营养,最后很可能因为营养不良而限制了身体的发展,甚至产生很多疾病。
而在一个孩子饥饿的时候,你去和他谈哪种食物更为健康,大概双方都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当然,也正是因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目前存在的不成熟和盲目性,才更需要有一些熟悉行业、理性思考、关注行业未来的本土葡萄酒酒评家的声音。这种声音不是泛泛的说教,而是贴近行业、能够为行业筛选和提供一些更健康、更有营养的“食物”。
目前,有一些业内人士也开始了积极的尝试。在今年3月26日,由4位行业人士组成的“中国葡萄酒业评论家委员会”在成都糖酒会期间宣告成立。
应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也仅仅只是开端。接下来,这些中国葡萄酒业评论家以及更多的中国葡萄酒业观察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头脑和声音,来增强行业发展的理性度,才是中国葡萄酒酒评家的未来。
当有一天,真如帕克所说的那样,他的光环开始消退,他的点评不再是中国葡萄酒买家追捧的焦点,他在买家心目中也不再拥有那至高无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上的权柄,或许到那个时候,中国葡萄酒行业也开始真正地走向了成熟化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