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饱受质疑
白酒业的发展始终像个“迷”:它本是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却兴旺发达,景气度极高;它在资本市场上独领风骚甚至成为“分红大王”,却被戴上“暴利行业”的帽子;它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民族品牌的杰出代表,却广受舆论的质疑和批评。
白酒业为何时常陷入社会舆论的“漩涡”中呢?
从客观方面看,白酒显著的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情结、不息的拼搏精神、骄人的业绩表现包括一线白酒的国有控股背景,都对社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使得公众和媒体对白酒具有强烈的关注欲望、更高的责任要求和完美的道德期盼,因此白酒业容易受到社会严格甚至苛刻的审视。应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被人关注总比无人理睬好。但是,从主观方面看,白酒自身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改革改进的问题,其中公共关系和信息传播的不给力、不到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公关传播难以完善
“一大一小”。既广告宣传力度相对较大,信息传播力度相对较小。
2011年11月8日,在央视的2012年广告招标会上,共有19家酒类生产企业在现场竞标拍得标的总价格325726万元,占总体的26.6%,其中唱主角的是白酒。茅台现场投标49778万元,摘得“标王”桂冠。
近年来,白酒企业成为广告投放的大户,虽然国家多次出台限制白酒广告的规定,但收效甚微。白酒的广告投放量和费用可谓一年比一年多。有的企业投放的广告费接近甚至超过其全年的净利润,还有企业投放的广告费竟然打了水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好也怕巷子深”,企业做广告无可厚非;但物极必反,广告过多过滥过度只能导致受众的反感甚至厌恶,被斥之为“广告界酒气熏天”。相反,酒行业在信息传播上下的功夫、花的费用从整体上讲远不及广告。大众关心的、想要了解的信息,一些企业往往不知道或者不能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予以发布,使大众和企业、行业产生隔阂,长此以往岂能不损害企业甚至行业的形象?
“一说一做”。即对社会对他人的承诺在某些事情上没有完全兑现,存在“说与做脱节”的问题。
2月21日,在国家质检总局指导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组织8家白酒骨干企业签署自律宣言,共同承诺“两公开”。目前,各大酒企都在官方网站上做了信息公开的栏目。如五粮液公布了2012年52度和39度五粮液市场供应量为12000吨;贵州茅台在官网上公开了2012年茅台酒及系列酒主要品种市场投放信息、各省投放量、贵州茅台知识产权保护联络信息、贵州茅台经销商信息;泸州老窖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经销商信息、专卖店网络、防伪查询等信息。除此之外,其他酒企都是只公布了销售网络。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两公开”的结果既在一些人的意料之外,又在一些人的意料之中,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是,总体执行情况,不尽人意。这件事使相关的企业、行业、政府部门、中介组织陷入尴尬的境地,很值得酒业总结反省。
客观地说,“两公开”的内容对一些企业来讲可能属于商业机密,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如实公布确有一定的难度。既然如此,就应该在当初把意见摆到桌面上,讲个明白,以寻求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说到就要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说”这个原则,对维护企业和行业的信誉、信用、信仰极为重要。
“一分一合”。即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行业有分歧有分化,缺少合作沟通。
如一段时间以来,“入不入奢”的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茅台、五粮液公开表态:不做奢侈品;与此同时,也有名酒企业高调宣称:向奢侈品进军。从各自经营需要出发的不同的表态,暴露了行业内部的矛盾和分歧,让大众坠入云里雾中,使他们疑问丛生。
白酒要不要入奢、能不能入奢、怎么样入奢,此类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但行业至今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统一的答案,而是任由各说各话。行业不能用一个声音发言,使企业难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产业难以维护自身的整体形象。
“一实一虚”。即在回应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上比较直白,就事论事,只务实不务虚,缺少科学的说明和理论上的阐述。
如对高端白酒与“三公消费”的关系问题,一些领导和同仁以攻为守:不喝高端白酒喝什么?难道要喝拉菲吗,拉菲的价格不是更高吗!这种看似理直气壮的回答,其实引出了两个悖论:一是公务宴请一定要喝酒,二是公务宴请一定要喝高价酒。所以,这种回应非但不能平息社会舆论的质疑,反而招致了更多的不满和批评。如果换一种思路,从法律要求和企业职责权限的角度说明:公务宴请喝不喝酒、喝什么酒,最终的决定权并不在企业。这样的回答既符合实情,也划清了高端白酒与“腐败”的界限。
又如,对近期高端白酒价格的下滑,社会评论不少,我们应该及时主动地给予说明:第一,下跌的价格只是零售价或是批发价,企业的出厂价依然坚挺并未下跌;第二,价格下跌的原因除“三公限高”外,还有经济增速的下降、投资增速的趋缓、消费淡季的来临、盲目炒作的降温、部分游资的撤离、企业的主动调控(如茅台自营店的布局)等;第三,酒企将高度关注价格的变化,制定出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措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此类公关传播表明企业的态度和自信,以稳定市场、凝聚人气。
可见,对社会舆论的回应既要具备及时性、真实性又要具备准确性、科学性,既要有被动地解释澄清又要有主动地引导说明。
“一旧一新”。即一些企业在对公关传播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着传统守旧的问题,开拓创新精神不足。
首先,一些白酒企业对公关传播的认识有误区:或将公共关系等同于庸俗关系,只不过是“花言巧语、请客送礼”; 或将公共关系等同于政企关系,只重视与政府的联系,忽视与大众的沟通;或将公共关系等同于“灭火”关系,有危机才搞公关,没有危机就把公关工作束之高阁。
应该说,公关传播是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信息时代的必须。在信息透明化、传播快速化的今天,公众舆论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企业行业形象的塑造和维护日益重要。我们需要依靠公关传播来了解舆情,引导舆论,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
其次,对公关传播的手段也要吐故纳新。一要改变重广告轻公关的做法,利用各种途径搞好公关传播。二要改变各自为战、自说自话的局面,提高联合协作、整体作战的能力。
行业和企业应该把公关传播工作上升到战略层面,列入主要领导的议事日程;设立专职的公关部门,开展公关调查、舆情分析、综合判断、说明引导,力争在第一时间回应公众的质疑,做到真实可信、以理服人。在发生危机公关时,更要保持清醒头脑,讲究策略性、科学性,避免情绪化、草率化回应。政府部门设立的发言人制度,值得白酒企业借鉴。
形象传播,不妨加点人情味儿
近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爆红,其中提到的民间美食品牌迅速成为受众“追捧”的对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白酒业是否也应该摆脱一味砸钱的广告投入,切入人文关怀的元素,创新传播的方式?这很值得行业协会和高端白酒企业坐下来,好好议一下:如何携手合作,通过吸引人、感动人、说服人的传播手段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强化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公关传播的“信(信息真实可信)、达(说明准确到位)、雅(形式优雅感人)”。
“业绩上去了,形象下来了”。公关传播的短板已拖累了白酒前行的步伐。这是企业之痛,行业之痛。我们要痛定思痛,对症下药,改进公关传播工作,为白酒的发展创造“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