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犹如裁衣的尺子、步枪的准星、行动的准则,必须认真执行,杜绝随意性。
黄酒“致癌”风波刚平,葡萄酒“农残”风波又起,让相关的企业和葡萄酒行业很受伤。
8月9日晚间,有媒体在其微博上曝出:“将三家国内葡萄酒上市公司的十款葡萄酒送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均检测出多菌灵或甲霜灵农药残留,张裕葡萄酒残留值超过另两家。多菌灵为美国禁用的农药,有导致肝癌的风险。”
资本市场“听见风就是雨”。8月10日,张裕A股放量大跌达9.83%,张裕B股则跌停。因受该事件的影响,葡萄酒行业的其他上市公司莫高股份、*ST通葡、ST中葡等股价也都纷纷下跌。
好在涉事企业和行业协会应对及时、到位,通过一系列危机公关,控制住事态的发展,避免了企业和葡萄酒行业的更大损失。
但是,亡羊补牢莫若未雨绸缪。接二连三的酒业质量安全风波,根源何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针对“农药残留”报道,有关协会指出:我国葡萄酒生产标准中尚无对农残的专项规定,参照国家食品农残限量标准,张裕送检产品的低毒杀菌剂含量远低于食品的限量标准,即使按国外相关标准衡量也远低于限量值。可见,我国当前并没有单列该项葡萄酒国标,而是参照国家食品的通用标准。
正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专项行业标准,所以在对食品安全问题极为敏感的今天,你的产品含有一丁点儿氨基甲酸乙酯就会有人说“致癌”,含有一丁点儿农药残留就会有人说“危险”。显然,酒业质量安全风波的根源和要害就在于相关行业标准的缺失,由此造成消费者心中无底而恐慌、公众胸中无数而质疑、行业无直接根据而被动、企业无奈委屈而受损。
诚如专业人士所言:“如果一个行业的相关标准公正、明确,其他人就难以找出该行业存在的漏洞,更不会在社会上引起莫名恐慌。”
葡萄酒“农残”风波再次暴露了行业标准缺失、滞后的软肋,警示酒业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行业标准特别是质量标准;并以标准体系为中心,构建制定、修改、落实、监督、宣传的工作体系。
首先,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对缺失、缺位的行业标准应尽快制定,并尽量与国际接轨。
其次,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对重复、交叉、矛盾的标准应尽快修改完善,强化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提高风险评估能力。
再次,要解决“说不说”的问题。行业标准不能只有业内人士知道,应广泛宣传说明,向公众交底,让消费者特别是媒体能够很方便地查到、看到。
最关键的,要解决“做不做”的问题。标准犹如裁衣的尺子、步枪的准星、行动的准则,必须认真执行,杜绝随意性。要让习惯符合标准,让标准变成习惯。例如,葡萄基地目前有“自营型”与“合同型”两种模式。自营型基地由企业直接管理,统一采购、使用农药,合同型基地则由企业与种植户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等。如何保证合同型基地和采购来的葡萄完全符合“农残”等标准,绝非易事。
建立完善的酒类行业标准体系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热切期望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展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