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固有弊端的凸显,某品牌“试衣间”视频外泄引起的话题,再次引起大众对实体店回归的调侃,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实体店的回归已然成必然趋势。只不过,这一次实体经销商不应只是一个售卖网点,这一次,需要换一个玩法。
笔者从信息平等、价值分享、端口开放三个方向,看经销商应该如何整合下线资源。
信息平等
经销商抱团过冬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而抱团的目的也无非是化零为整、相互取暖,在整体的产业链上,形成较强的向上和向下的议价能力。传统的经销商抱团,一直没有跳出过价格这个圈圈。
工业时代的经销商组织,多是以工业思维、成本导向形成组织价值观。这样整合的经销商组织,以标准化产品、大批量采购、整体性议价为操作原则,以此形成与企业讨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价还价的筹码。强调对抗和博弈,虽然短期内形势一片大好,但这样的组织都无法长久生存。根本原因在于,经销商组织定位在纯盈利机构,就需要一定的费用维持,但是这种组织形成合力,就要求不同经历的人用同一个思考逻辑来想问题,必然会出现见仁见智。在唯利是图的组织建制下,集体利益很快就会瓦解为个人利益。另外,经销商体量大小存在差异,在销售进货的利益分配和责任承担上,最终也很难达成一致。
如某品牌企业河南区域经销商为对抗强势品牌,组建所谓的“联盟”,在提出的要求得不到厂家满足时,就联合起来进行集体抵制某品牌。
这个事情在短时间内闹得沸沸扬扬,但在实际运作中,以销量博弈为建制原则的经销商组织,很快就因个人利益分崩离析。
还有一个例子,是陕西某经销商将所有下辖门店整合统一信息系统内,并不断地增强这个系统对零售商的黏度。比如在这个系统内,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仓库内最新的呆滞库存的品牌、数量及定价,只要是系统中的人,谁需要谁就可以将这些产品一次性拿走。这对调剂呆滞库存非常有帮助。厂家有人疑问,这个信息系统会不会助长了经销商砸价和窜货?你的产品经销商都要低价甩货了,不处理掉难道要生吃了吗?事实上,很多经销商因为这个系统,了解到了其他门店经销得好的品牌信息,从而加速了好品牌在某一区域繁殖。因为这一原因,很多陌生的零售门店也找到了陕西这个经销商,要求成为这个系统的一员。
任何组织如果只产生销量,而没有黏性,土崩瓦解是迟早的事。黏性做好了,销量自然来,这是一个先后的问题。
价值分享
经销商资源整合,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股权捆绑。将每一个零售门店都变成股东,经销商自然会拼了老命帮着卖货。
湖南有家经销商,规定下线网点中(优先社区网点),只要销售其下辖各类品牌的年度总销售额达到一定金额,并在指定配送区域(一般以社区为单位)承担整体售后服务职能,零售商不用入资入股,任何门店都能成为这家贸易公司的“年度股东”(一年一制),参与年度分红。达到指定金额的零售商们,每年年底参加年会,投票决定聘请哪家会计事务所审核财务报告,并公布分配结果。
这家贸易公司的所有利润都是赚在明处,承担的责任,如垫资、库存、配送、售后服务也摆在了明处。不怕零售商们知道底价,用经销商自己的话说:“信息时代,谁还想赚信息不对称的钱,谁就最后一定赚不到钱。”
整合零售商资源,如果还是只想着忽悠大家冲一把量,这样的经销商,思维意识大概还活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一定讲究分享与开放,能藏着掖着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端口开放
平行整合同等体量、相同圈子经销商资源,在细分的垂直品类上达成共识,并将最重要的网点资源用信息系统串并联起来。
河北、山东区域几个相同体量的经销商,由于都看好某品类的市场前景,通过朋友穿针引线、相互协商,最后共同投资了一家针对这个品类的合资公司。除了确定每家的保底销量外,各方同意用投资加业绩的方式,决定每年的分红比例。各家经销商将自己下辖的网点贡献出来,纳入销售流水系统,并通过促销刺激的方式鼓励零售网点在指定平台交易,迅速做大交易额,铺就了通过银行二次融资的基础。
用细分市场的方式,聚焦品类,用合资配股的方式借道市场,既解决了消费者的品类认同,又解决了市场推力,这就是线上“小而美”市场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对于开始思考整合资源的经销商而言,改变思维,更换观念,才有可能抓住回归实体店的二次整合机会。
(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