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中国产区要讲述自己的故事
来源:《华夏酒报》  2016-06-21 19:16 作者:刘保建

近期,葡萄酒行业进行了一场“国际化”与“中国风”的大讨论。提振国际化,彰显中国风,这是当前国产葡萄酒企业最关心的话题,也有着重要的现实考量。

酒企之所以关注这样的议题,是因为进口酒在中国市场上的凶猛增长,已经到了我们必须直视的时候。2015年,中国葡萄酒商品进出口总额达23.9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19.78亿美元,出口额仅为4.13亿美元,葡萄酒进出口贸易“逆差”愈发扩大。

进口酒强冲击之下,一贯强势的国产酒则表现迟钝,应对乏力。他们突然发现,实行“价格战”好像已经不行了,低价固然是市场竞争中的利器,但难以持久。再者,近几年,原瓶进口酒价格直降,性价比突出,已让国产酒降无可降。

倚重传统的营销优势也不够用了。首先这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可以快速覆盖市场和实现销量,但也意味着企业必须持续付出大量的资源维护,长此以往,利润堪忧。更何况,有些国产酒的渠道优势是通过利益或关系构建的,在当前加剧的市场化竞争中已成瓶颈。

竞争如此白热,不得不倒逼我们从产业本身找办法。

葡萄酒是个性化产品,因风土不同造就不同特质。在个性化打造上,近年来,国产葡萄酒已有很大进步,葡萄酒企业通过把握我国特有的气候、土壤、市场、消费等产业优势,已在各个产区酿造出了具备产区特征、独特风味的葡萄酒。

但我们发现,外界对这些产区差异化、特色化产品的了解仍然很少,谈起来总是泛泛之论。究其原因,是很多产区、企业仍无视本身出现的非常明显的特色产品,一味追捧国外产区宣扬的价值,甚至还在大谈“处于波尔多产区同一纬度”、“与勃艮第最相似的产区”等,又会让多少人对之产生了解兴趣?

这是国产葡萄酒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病:在自己的产区中讲述着国外产区的故事和文化。这一“投机取巧”的做法,不但传播不出中国真正的葡萄酒文化,也不会对国际化之旅形成助力。

事实上,无论人或产品,保持自己的本土风格才是走向世界的途径。在诺贝尔文学奖上悲情的“千年陪跑”村上春树就是一个反例,自2012年以来,中国作家莫言等人先后将村上春树挤下,让这一炙手可热、“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倍感失落。

无论是莫言,还是其后获奖的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等,都是书写故土和所在城市文化的文学大师,特别是莫言,善于“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作品忠实于民族性,热衷对国家心灵展开深入而细腻的探索,历史感强烈,中国色彩浓厚。外国人说,在莫言书中能看到中国人是什么样子。

而村上则是东西方文化的混血儿,他横跨中西,作品中有太多的西方文化混杂在其中,让他的作品失去了独有的、典型的国家符号,他讲述故事具有普世价值,但缺乏民族独特性。这虽然是他的优势,但也成为他不能摘取最高桂冠的最大阻碍。

就葡萄酒行业而言,未来,中国产区还应该立足自身的历史、人文、技术和市场等,推行中国葡萄酒文化本土化,不要再在中国产区中讲别人的文化,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唯有彰显中国风,才能实现国际化。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