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业外资本涌起一股觊觎酒业的热潮。诸多业外企业纷纷入股、兼并酒企。但似乎这样的情景转瞬即逝,很多被收入囊中的酒企,因为业绩不振,面临着被剥离、被弃置、被抛售的命运。
白酒资产从潜力股变身差等生,只用了几年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维维股份剥离资产
酒企被剥离的最新案例,发生在贵州醇身上。
2018年12月11日晚,维维股份发布公告称,拟以2.75亿元价格将贵州醇酒业55%的股权转让给控股股东维维集团。分析认为,贵州醇近年来持续亏损,为避免拖累上市公司业绩或是此次剥离的主因。
维维股份公告称,公司日前已与控股股东维维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所得款项将用于补充维维股份流动资金。根据公告,本次交易完成后,维维股份将取得转让收益4900万元。由于维维集团为维维股份的控股股东,因此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同时,此次出售贵州醇股份也不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
维维集团则承诺收购完成后,贵州醇债权债务由其自身在6个月内偿还完毕,维维股份不存在偿债风险和其他风险。
股权结构显示,目前维维股份、北京红石泰富投资中心、贵州兴义阳光资产经营管理集团分别持有贵州醇55%、26%、19%的股份。转让完成后,维维集团将取代维维股份成为贵州醇控股股东。
业内人士认为,维维股份做出这一决定,与贵州醇持续亏损的状况有关,且在短期改善无望,只能进行剥离以避免拖累上市公司业绩。
2015年~2017年,贵州醇营收分别为7244万元、6606万元、6363万元,净利润分别约为-4920万元、-4907万元、-5151万元。2018年一季度,贵州醇酒业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1769万元,亏损682.71万元(未经审计)。
2018年7月2日,维维集团曾在官网发文称,维维股份剥离贵州醇“印证了维维股份以往多次宣称回归粮油食品主业的决心”。
2000年起,维维股份开始多元化战略,涉足牛奶、白酒、煤矿、金融、茶叶、房产等行业。2006年起进入白酒行业。2006年11月,维维股份以80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江苏双沟酒业38.27%的股权;此后发生变动,在2009年和2012年,维维股份分别收购了湖北枝江酒业有限公司和贵州醇酒业。在2017年财报中,除贸易业务增长外,维维股份的酒类、茶叶及其他业务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
至于剥离贵州醇之后如何处置?维维集团继续投资做大酒业?还是相机出售?这都有待于观察。
被嫌弃的酒企
不止是贵州醇,实际上,多家在此前几年被业外资本注资、收购的白酒企业,都面临着被嫌弃的命运。
2018年12月7日,“海航物流集团系列资产转让首期推介会”上,贵州海航怀酒酒业有限公司60%股权成为出售目标。同一时期,有消息称娃哈哈彻底退出白酒市场,将旗下的领酱国酒出售,接盘方是河北华林集团。9月12日,娃哈哈对外解释,称变更的只是生产端业务,娃哈哈目前仍在负责领酱国酒的品牌及销售的运营。
剥离、出售、弃置……曾被业外资本觊觎的白酒企业,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负资产,要退出历史舞台?
实际上,此前业外资本的收购多发生在酒业黄金期或抄底期,既与资本方对白酒产业的过高期待有关,也与资本方的多元化战略有关。而一旦实际收益达不到理想效果,或资本方收缩战线、改变多元战略,此前甜蜜的牵手就变成一种负担。
2011年,白酒行业“热火朝天”,“茅台现象”吸引了不少业外资本进入酱酒领域,其中就包括风头正劲的海航集团。2011年5月,海航集团以7.8亿元的价格,通过新设公司的股权合作方式收购怀酒,成立了贵州海航怀酒酒业,持有60%股份。
2012年,正是酒业黄金十年的最高峰,维维股份以3.57亿元收购了贵州醇酒业。2013年,酒业拐点已现,但是“抄底期”的诱惑,还是让一些业外资本勇敢投入。当年底,饮料业巨头娃哈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宗庆后宣布娃哈哈斥资150亿正式进军白酒行业。“领酱国酒”也正式宣告上市。宗庆后亲自主管白酒业务,并信心满满地表示:白酒跟饮料不一样,业务做到几百亿比较快。
业内分析认为,类似于娃哈哈进军白酒业这样的案例,之所以最后难有起色,落入抛售境地。与双方的DNA不相容有关,也与资本方在多元战略下、无法向酒业投入过多资源有关。
蔡学飞认为,娃哈哈作为快消的典型代表企业,用传统的快消思路去运营白酒,这是行不通的。此外,渠道模式、品牌定位等方面,也存在不匹配现象,导致娃哈哈无法将白酒产品快速运作起来。
剧变前,有进场有退出
导致业外资本开始抛售白酒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酒业进入新的变革期,随着市场向名酒集中,曾被资本方视为“优质标的”的区域酒企将愈发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无心恋战的多元化企业或将清空白酒资产。
白酒专家晋育锋认为,资本要求短期回报和白酒品牌需要长期培养的根本矛盾点,是许多失败案例的根源。大量资本进入白酒领域,是看中了白酒产业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同时白酒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但白酒行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有独特的品牌打造方式、渠道建设方式,而品牌打造和渠道建设都需要极大的成本。资本寻求短期回报,自然不能符合白酒企业的发展规律。再加上许多投资母公司自身难以为继,只能抛售白酒这种短期内难以得到回报的资产。
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领酱国酒公司销售收入分别为7832万元、3269.85万元。按照业内的看法,这样的销售规模,甚至不足以匹敌一些强势的县级酒企,也说明资本方在渠道、品牌建设层面投入过少。
白酒业集中度趋高和整体走低,或是业外资本失去信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证券机构分析认为,2018年进入10月份以来,白酒行业下跌了17%,同期市场下跌9%左右。而在这种情况下,茅台、洋河、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知名白酒又是绝对的主力,这几只股票就占了白酒行业60%的比例了。
在业内看来,这些被收购的企业大多是一些区域酒企,在区域突围愈加艰难的同时,酒企渠道投入的边际效应正在趋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做空中的精准品牌投放。双向投入是许多企业接受不了的,也是不愿意的,这也导致业外资本开始放弃白酒业。
行业剧变之时,有放弃者、有坚持者,也有进场者。
天士力打造的国台品牌,其产能、营收逐步扩张,品牌力也变的更强。而在四川等产酒大省,由政府主导、国资出面的一些酒业整合平台,已经逐渐成型,且越来越庞大。与此同时,部分民资也开始进场,力图在变革期对白酒从生产到终端进行全产业链的整合。
号称“会展大王”的邓鸿,携“环球佳酿”平台转战白酒行业,按照他的想法,要将环球佳酿打造成一个酒品孵化平台。2017年开始大举并购、整合了四川、贵州多家品牌。据透露,未来三年,环球佳酿将总计投入70亿元用于品牌打造,将环球佳酿打造成为“中国式帝亚吉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