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2002,在机遇与挑战中“与狼共舞”
来源:《华夏酒报》  2019-04-23 17:41 作者:张瑜宸



 

2002年,是酒业“黄金十年”的开年。在这一年,由于组建报业集团的需要,在烟台市委宣传部牵头下,《华夏酒报》正式并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外酒类企业和产品不断涌入国内,大量境外资本注入我国酿酒行业。

与此同时,国内其他行业的资本也纷纷涉足酒业。

一时间,酿酒行业各路英豪齐聚,在机遇与挑战中“与狼共舞”。

竞争带来白酒多元化

据《华夏酒报》2002年1月18日刊发的《八成白酒企业将被淘汰?》报道:我国白酒业的现状是产量、利润在下降,销售收入和税金在增加。尽管如此,仍然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急需解决,如白酒企业数量多,品牌庞杂,名牌极少,恶性促销,以次充好,新品技术含量极低等。加上入世后关税降低,外国酒类将抢占一定市场。对此,专家们预测,未来10年内将有大批白酒企业被无情淘汰。但总体而言,传统白酒在市场中的领导地位并没有改变。

虽然白酒行业受入世后关税下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这一年,新税制效应逐渐显现。面对酒税调整给白酒企业盈利能力带来的影响,一些“一动则可牵全局”的“酒业巨头们”,在尚有一定利润保持及资金支持的条件下,纷纷操起“多元化”的大刀,试图以产业转型增加新的利润点来实现“自我突围”。

2002年4月,洋河正式启动改制。《华夏酒报》4月19日刊发的《股权多元化,动力群体化 洋河双沟改革有新思路》报道中写到:当下,洋河集团已成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多元化的酒业股份公司,并将在股份公司的基础上,通过增资扩股,回购集团公司的优良资产,进一步吸纳社会法人股。在国有资本减持的条件下,适时引入非国有股东,实现股权多元化、风险社会化和动力群体化。

在前途未卜之际,时任洋河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杨廷栋,双沟集团董事长陈长风都表示企业改革应本着“稳步推进,有利发展”的原则。公司高管几乎以身家性命作为抵押,投资入股,同时引入员工持股力推洋河改制。这一重大改革,对于洋河后来的高速成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伴随着2003年蓝色经典系列产品的问世,洋河迅速崛起。

同时,在《华夏酒报》这一年的报道中,不少酒企实现多元化发展。“古井贡”“剑南春”投巨资进入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外,“古井贡”还进入啤酒、葡萄酒不同的领域;“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全兴”“五粮液”等酒业巨头,都不同程度地向生物科技、啤酒、葡萄酒、保健酒、金融等领域进军;“河套酒业”与露露集团联手开发枸杞饮料;“甘肃武酒集团”建立3000吨马铃薯淀粉加工基地……消费税的调整引起白酒行业急剧震荡,特别是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的白酒企业陷入恐慌,新税迫使大中型白酒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压缩生产规模,同时也把低档白酒市场留给了小酒厂,行业管理任务紧迫。

2002年7月1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向全国各级技术监督局发函(2002)459号《关于建立白酒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的通知》,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今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设立“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白酒产品发放许可证审查部”。随后,白酒产品发放许可证工作全面展开。白酒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出台将白酒行业引入了法治的轨道,为白酒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白酒行业进一步向优秀企业集中,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提供了便利。

2002年对中国白酒企业来说,可谓是尝到了真正的竞争“味道”。业外资本的进入,不仅为白酒业带来新的竞争压力,也带来新的竞争思维。资本竞争逐渐提升白酒业的竞争层次,以资本力量改变白酒市场的“游戏规则”成为白酒新运动的标志。

外资瞄准中国酒业

紧随WTO的脚步,法国卡斯特集团、美国AB公司、南非酿造集团、喜力啤酒集团等全球顶级酒业财团纷纷押宝中国市场,进口烈酒、啤酒、葡萄酒一轮轮涌入中国市场,海外酒业实业资本、海外投资资本以各种面目活跃在中国酒业舞台。

这一年,《华夏酒报》“国际酒业”版报道了大量国外酒业的前沿资讯、技术经验等,为国内酒企及时了解国外酒业动态提供了便利。

据《华夏酒报》2002年9月11日刊发的《规范葡萄酒市场,谋求国际化发展》报道记载,9月8日,“2002国际葡萄·葡萄酒发展论坛”在山东省烟台市举办,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今中国酒业协会)与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就中国加入OIV签署正式备忘录。

一天后,中法两大葡萄酒巨头张裕集团和法国卡斯特集团合作的张裕卡斯特酒庄正式挂牌开业,这不仅标志着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跨上一个新台阶,而且为国际葡萄酒城烟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华夏酒报》于9月13日刊发了《张裕卡斯特酒庄挂牌开业》的相关报道。

2002年12月20日,《华夏酒报》刊发的《“OIV亚洲葡萄酒与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拟在陕西建立》报道中指出,为提高亚洲葡萄与葡萄酒行业的整体水平,规范亚洲葡萄与葡萄酒行业标准,进一加强国际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与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多次协商,将在陕西杨凌设立“OIV亚洲葡萄酒与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

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举措,标志着中国葡萄酒业在组织形式上融入世界葡萄酒业,获得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修改等平等对话的机会。但中国葡萄酒业在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质量分级制度等方面的缺失,以及相关法律的滞后,成为严重制约我国葡萄酒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

随着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行业规范化问题引起了各界的重视。

2002年11月14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批准《中国葡萄酒技术规范》,并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一份参照国际酿酒法规并结合我国葡萄酒生产国情制定的行业规范文件,对引导葡萄酒行业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中国啤酒产量在2002年达到2386.83万吨(折合2358.53万千升),成为世界啤酒第一生产大国。中国啤酒市场的巨大空间吸引了国外巨头的关注。

2002年4月12日,《华夏酒报》刊发的《窥视已久,今朝得手——英特布鲁与珠江啤酒联姻之缘》报道中写到,3月29日,世界第二大啤酒制造商——比利时英特布鲁啤酒集团与珠啤签订合作协议。英特布鲁成为即将成立的珠啤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之一,拥有该公司25%以内的股权。业内预言,此次珠啤与英特布鲁的联姻,极有可能诱发啤酒行业新一轮的整合竞争热,并有可能刺激对手作出新的改组融资,而整个市场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的确如此,这一年啤酒业成为海外投资的宠儿。

欧洲最大的华人企业——法国陈氏兄弟公司收购法国达能集团在中国豪门啤酒集团的全部股权,以80%的股权控股中国豪门集团;英国纽卡斯尔啤酒公司继与重庆啤酒合资生产麦克王啤酒后,又出资构建啤酒终端销售,试图构筑成渝甚至长江酒吧产业带。

据《华夏酒报》2002年8月5日刊发的《青啤与美国“ABa”合作》报道,7月30日,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AB公司)与青岛啤酒公司签署了排他性协议,结成战略联盟,增加AB公司在青岛啤酒中的股份,共同发展青岛啤酒。

10月22日,双方正式在纽约签署了战略性投资协议。按照协议,AB公司在青岛啤酒的股权最终将增加至27%,并为青岛啤酒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资源,以助其引领中国啤酒行业的变革和发展。10月25日,《华夏酒报》刊发了《中美两大啤酒商结盟》的相关报道。大量境外资本的注入,给中国啤酒业带来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酿酒行业积极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

2002年9月,张裕、王朝、长城、威龙、丰收、通化等6个葡萄酒产品和青岛、燕京、雪花、珠江、哈尔滨、金威、金星、金龙泉等8个啤酒产品被评为“2002年中国名牌产品”。这些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为增加我国酒类产品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实现“与狼共舞”夯实了重要的基础。

编辑:王丹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