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2003,直面“非典” 彰显行业担当
来源:《华夏酒报》  2019-04-24 09:44 作者:张瑜宸

随着酒业布局的不断调整,2003年,我国酿酒行业结构逐渐优化,已经从成长期步入了成熟发展期。总体而言,酒类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市场上的认同度逐步提升,新品种不断涌现,进出口快速增长,但一场“非典”疫情使酿酒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对此,《华夏酒报》坚持弘扬主旋律,及时开设“众志成城,共抗非典”栏目,号召酒类企业积极参与抗“非典”行动,尽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同时,积极宣传骨干企业生产自救、与疫情作斗争的先进事迹,极大地鼓舞了酿酒行业战胜“非典”的士气。

葡萄酒业走向规范

2003年,国家经贸委颁布的《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正式实施。新法规最大的特点是定义了葡萄酒必须是全汁的,取消了半汁葡萄酒的概念,这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华夏酒报》也对这一新法规的实施进行了全方面、及时的报道。

2003年1月24日,《提升葡酒产业,适应入世竞争,半汁葡萄酒标准近期取消》报道指出,为提升我国葡萄酒产业水平,适应入世的竞争,备受葡萄酒业内外关注的葡萄酒标准问题将于今年解决,一直备受争议的“半汁葡萄酒”行业标准将于近期取消,而原先属于推荐性的葡萄酒国家标准在进行与国际接轨的修改后,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两个月后,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命令废止《半汁葡萄酒》行业标准。从公告之日起至5月17日,企业停止生产半汁葡萄酒。半汁葡萄酒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时间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相关报道见4月11日《华夏酒报》刊登的《半汁葡萄酒“生命”走到尽头》一文。

《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的实施,使葡萄酒企业从酿酒原料葡萄的种植,到葡萄酒的酿造装瓶都有法可依。然而,规范实施后,解决的只是盈利载体的基础问题,还没有解决后续流程、营销盈利环节等存在的混乱问题。为此,2003年4月28日,华夏酒报刊登的《葡萄酒向谁摇动橄榄枝》一文中提出了四条建议:一、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葡萄酒会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对此,只要企业能够锁定合适的消费市场,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在局部区域形成绝对优势”,就有了企业的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二、基于葡萄酒的特性,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企业需要精心塑造的应该是一种“综合服务品牌形象”,而不是某一种酒的商业品牌。三、葡萄酒在中国,短期内不可能在酒类消费中占据一个大的比例。因此,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认准葡萄酒消费的真正主流是十分重要的。四、承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承认葡萄酒和白酒、啤酒的外延内涵差异,就要努力探索葡萄酒的营销方法,特别是在中国的营销方法。

随着新规范的不断落实,企业也适时做出调整,葡萄酒行业正走向规范化。2003年6月16日,《华夏酒报》刊登的《2003年葡酒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的总趋势仍是一个稳步、健康的发展年。葡萄酒行业的规范建设日趋完善。同时,葡萄原料供应充足,质量不断提高。

黄酒业显露生机

2003年是黄酒行业持续发展的一年,不仅黄酒产量、销售总额和利税均有大幅度的增长,黄酒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也进一步提高,黄酒企业在经营理念和结构调整上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03年4月16日《华夏酒报》刊登的《古越龙山:振兴黄酒 蓄势待发》一文中,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建伟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古越龙山作为黄酒企业的龙头,始终在创新方面走在前列。今年(2003年)将投资1.27亿元进行黄酒系列化技术改造,引入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开发新型黄酒,拓展黄酒销售的新“时空”。

2003年5月19日,《华夏酒报》刊登的《振兴黄酒产业要高新技术》、《黄酒起飞的几个关键词》中都提到了黄酒业的发展要靠继承和创新。因此,我们也看到在这一年的黄酒发展中,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黄酒企业也尝到了甜头。如古越龙山的“状元红”、上海冠生园的“和酒”、上海金枫酿酒有限公司的“石库门”、绍兴会稽山的“帝聚堂”、江苏张家港的“洲沙优黄”等等,这些新颖的产品,迎合了消费者,培育了新的消费群体,成了市场上新亮点和企业新的增长点。

2003年8月18日,《华夏酒报》刊登的《绍兴黄酒冲刺国家驰名商标》一文中指出,7月30日上午,具有黄酒第一品牌之称的绍兴黄酒正式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原产地保护商标称号,目前正全力以赴向第三块含金量最高的“奖牌”冲刺,有望在今年(2003年)或明年(2004年)拿到国家驰名商标。

纵观整个黄酒行业的现状,要继承和尊重黄酒的历史和传统工艺,就要观念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创新,2003年,黄酒业在调整创新中显露生机。

啤酒业在调整中前进

啤酒方面,世界主要的啤酒大麦供应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由于气候干旱,啤酒大麦产量大幅度减产,致使国际市场啤酒大麦价格上涨,这给我国啤酒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针对国际啤酒大麦紧缺的形势,《华夏酒报》在4月11日刊登的《法麦:服务中国啤酒业》、5月28日刊登的《国产啤酒:机遇与挑战并存》、6月4日刊登的《国产啤麦的希望之星》、8月6日刊登的《加快啤麦产业化、夯实啤酒强国梦》等一系列相关报道中,从国际形势、行业现状、发展趋势、最新资讯等角度,为我国啤酒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同时,在这一年中,啤酒集团资产重组出现新的格局。

一方面,外资在中国从啤酒生产经营合作逐步向资本合作过渡。《华夏酒报》2003年2月10日报道中指出,1月25日,珠江啤酒股份正式挂牌。至此,由国有股、外资股和民企股3大股东阵营组成的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其中,全球第三大啤酒制造商——比利时英特布鲁啤酒集团被允许作为发起人,以1.6亿元人民币现金入股珠啤股份,持有后者24%的股份。

2003年12月17日,《华夏酒报》刊登的《啤酒业外资本并购现高潮——重啤纽卡斯尔亲密接触》一文中指出,12月12日,重庆啤酒与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重啤集团与苏纽公司关于公司股份转让协议书》。苏纽公司将以每股10.5元人民币的价格受让重啤集团所持有的国有股5000万股,转价价格合计人民币5.25亿元。

另一方面,国内啤酒集团不再盲目收购,而是考虑是否有发展前途,实现“强强联合”。2003年8月4日,《华夏酒报》刊登的《燕京3.6亿吃进惠泉——啤酒业加速进入寡头时代》一文中指出,燕京啤酒与惠泉啤酒合作签约仪式于7月27日在北京举行。燕京啤酒将投资3.624亿元受让福建惠安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持有的福建惠泉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8.15%的股权,成为惠泉啤酒的第一大股东。引起国内外瞩目。

直对“非典”彰显行业担当

尽管酒业发展已渐入成熟期,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仍是打乱了酿酒行业的正常运行,致使整个酿酒行业在销售旺季遭遇“非典”的严峻考验。

2003年6月2日,《华夏酒报》刊登的《酿酒业全力应对“非典”危机》一文中指出,肆虐的“非典”令中国酿酒行业接受了一场洗礼,各类酒类产品的销量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一直走高端消费市场的葡萄酒受餐饮业的直接影响,销量大幅度下降。比较而言,白酒和黄酒受影响相对较少。而啤酒则本应随着气温的升高迎来销售的高峰期,但“非典”对人们消费心理的冲击无疑给啤酒企业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面对“非典”这一人类共同的灾难,积极参与抗“非典”行动,尽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的神圣职责。

作为有行业担当的《华夏酒报》也不例外。在这一时期,《华夏酒报》坚持弘扬主旋律,从疫情灾害发生时就不断进行报道,宣传骨干企业生产自救、与疫情作斗争的先进事迹。茅台、五粮液、古井贡、张裕、河套酒业、古贝春、鸿茅实业、双轮酒业等酿酒企业都在防治“非典”时期捐款捐物,啤酒企业中的燕京啤酒捐款500万元、青岛啤酒捐款100万元、上海三得利捐款100万元,为行业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华夏酒报》及时开设“众志成城,共抗非典”栏目,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了全国酿酒企业,并推出《酿酒业全力应对“非典”危机》、《中国啤酒业:直面“非典”考验》等大型报道,极大地鼓舞了酿酒行业战胜“非典”的士气。

编辑:闫秀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