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集中分化,弱势产区将加速衰落
来源:《华夏酒报》  2019-05-08 09:02 作者:杨孟涵

日前,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进行了修订,并于4月8日公布了关于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一项将白酒优势产区移除“限制类”产业名录的政策引发关注,在为酒类终于部分摘除“紧箍咒”而欢呼的同时,白酒行业加速集中、弱势产区行将衰落的现实,也正在被行业所普遍接受。

白酒产业甩掉了一半“紧箍咒”

最新的政策显示,虽然“白酒生产线”依然被列入“限制类”产业名录之中,但是白酒优势产区,却已经脱逃此列。

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第二类”限制类中,“白酒生产线”依然被列入其中,但却备注了“白酒优势产区除外”。这意味着部分在基础设施、产品质量等方面有保障的优势产区,已经不受政策限制了。

中国酒业协会官方微信号据此撰文指出:“这将是白酒行业的重大利好,白酒优势产区也将迎来重大的发展契机。同时,也表明了国家相关部门对名优白酒的发展给予积极支持的态度。”

本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由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三个类别组成。其中,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禁止新建扩建和需要督促改造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

白酒产业被列入到“限制”目录是有历史原因的。

20世纪90年代,出于保护粮食安全的目的,国家有关部门在编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一直将白酒生产线列为限制发展类行业。与此同时,当时白酒产业集中度低、生产装备及技术落后。

这种状况在进入新世纪后慢慢开始改变,一批名酒和主要白酒产区抓住机遇实现腾飞,并广泛更新设备、提高工艺水准,在有效节约粮食的情况下提高产能与优品率,一改过去白酒产业过度消耗粮食的局面,也改变了白酒产业始终在低端徘徊,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不大的局面。

但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始终被列入限制名录的境况,也制约了白酒产业向更高层面发展的空间。为此,中国酒业协会多次向国家相关部门汇报并呼吁,取消或者调整白酒产业限制性政策,并于今年两会召开期间,组织白酒企业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取消白酒产业限制政策的议案”。此次征求意见稿的调整顺应了行业发展的需求,对白酒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积极作用。

市场成为强分化的动力

如果说产业政策的导向是一大作用力的话,那么市场就成为除此之外的最强动力。

实际上,除了国家层面的产业限制、引导政策之外,市场力已经成为白酒产业分化、产区分化的最大影响因素。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各大主要白酒产地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市场经济的促进下,纷纷大力发展,形成了第一波白酒产业化的浪潮。

此后,由于对市场与消费倾向把控程度的不同,各大酒企、各大白酒产区逐渐开始分化,形成了一批优势产区。川酒、黔酒、楚酒、鲁酒、苏酒、徽酒等等基于地域所形成的各大白酒产区,旗下各有数家领导性品牌。但是从整体产能、销量体量而论,这些产区之间已经拉开了距离。而一些本身知名酒企就比较少的地域,则落在了后面,成为了弱势产区,甚至于不称其为“产区”。

以2017年度统计数据而论,四川在各大白酒产区中依旧排名第一,生产了372.4万千升白酒,山东、江苏紧随其后,湖北以62万千升的产能排名第六。同样,在当年度全国重点省市白酒产业主营业务营收排名中,四川、贵州、山东、湖北分获前四名,江苏和安徽排在其后。但是在白酒产业利润排名上,贵州、四川、江苏分列前三,其他板块则排名靠后。

综合来看,目前四川产区、贵州产区、江苏产区在产能、营收、利润,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现代化程度上有着较大优势,可以称之为优势产区,其他一些产区,譬如山东、湖北、安徽也都具备一定的优势。而其他一些白酒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则已经开始全方位落后。

业界认为,此前受到“限制性政策”的影响,优势产区无法进一步发挥影响力,而弱势产区则不能依靠推出机制实施淘汰,从而导致白酒产业无法贯彻市场公平竞争和自然淘汰机制,这些成为白酒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此次,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引导下,或将加速白酒产业的强分化进程,使得优势产区继续向上,与此同时淘汰弱势产区,提高行业集中度,全面向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产能将加速向优势产区集中

实际上,市场的威力开始在多个层面显露。白酒产业的总产能开始下降,更加朝着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区集中。

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白酒产业在产能层面已经连续出现3年的下滑,较高峰期少了500万千升。与此同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总产量、销售收入再现“增长式”下降,亏损企业大增近60家。

据统计,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871.2万千升,同比增长3.14%;累计完成销售收入5363.83亿元,同比增长12.88%;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250.5亿元,同比增长29.98%。但是,比之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下降148家,总产量下降326.86万千升,同时亏损企业增加55家至183家,亏损面达到了12.66%,创近6年来最高水平。

而回溯到2016年,白酒产业的总销售收入达到6126亿元,这样比较下,如今的下跌更为明显。

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就此表示,“这是近年来全国白酒总产量最接近实际的一个数据,总产量看起来是微增长,其实为下降。”

这种状况,被业界视为“新常态”——从过去黄金十年而来的新常态。在黄金十年,投产、扩建是主轴,无论是高端还是低端,在酒业消费一片看涨的情况下,名酒企业、区域酒企都以扩张为主轴,盲目乐观换来的是产能的过剩。调整期到来后,过去“虚胖”的水分,开始被一点点挤掉。

在产能下滑的同时,总销售收入中的水分也开始蒸发,由于受三公消费、民间消费倾向转变等因素的影响,酒业的销售额开始下降,最近几年在5000亿~6000亿之间波动。被行业人士称之为“挤压式增长”的时代来临,在总量微增或者下滑的情况下,消费越来越向名酒企业集中,优质产品挤掉了劣质产品的份额,优势产区的影响力在扩大,弱势产区加速衰落。

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一线名酒在量价齐升的同时,开始继续寻求扩大生产,在这种态势下,针对优势产区的限制性措施就显得不合时宜。

为此,业界认为新的产业政策将对白酒行业优质资源和产区优势提供支撑,对白酒优势产区的建设产生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将提高白酒准入标准,将低端、劣质产能排除在外。

编辑:闫秀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