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0年来,酒业经历的波折不断,既有野蛮生长期遇到的种种问题,也有遭遇政策、消费环境变化之后的波动,从一路波折中走来,酒业生产方不断在技术、营销模式、品牌塑造等诸多方面进行革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华夏酒报》与酒业同行相伴,观察着行业从野蛮生长到日益规范,从波谷到波峰,成为这段历史的全程见证者和参与者。
名酒格局基本确立
《华夏酒报》见证了最后一届全国评酒会,伴随着17大名酒的产生,也伴随着中国名酒的起落浮沉。
经过此前四届全国评酒会,名牌白酒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经历过改革开放十年发展后,于1989年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评酒会成为绝响,但也由此确立了中国名酒的基本格局。
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白酒参赛样品酒362种,其中,浓香型198个、酱香型43个、清香型41个、米香型16个、其他香型64个,参评数量为历次评酒会之最。此次盛会上,白酒类共评出金质奖17枚,银质奖53枚,17大名酒的称号从此确立。
同年6月28日,《华夏酒报》试刊;开启了发展历程,此后,《华夏酒报》与中国酒业、与17大名酒休戚与共。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之前,诸多名酒企业因应消费需求高涨的形势,已经启动了产能扩张工作。如茅台在1985年至1987年完成800吨/年扩建工程,五粮液酒厂于1986年进行第2次扩建,产量达到1万吨。
这种品质与产能共同成长的局面,带动了自第一轮通货膨胀之后的产业化浪潮,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白酒业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产能出现暴增——从1985年的337.97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448.51万吨。
与这一轮产能扩张浪潮几乎同步,名烟名酒价格从计划经济的管制状态,逐渐进入到市场经济的自由浮动状态。
1988年7月1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做好放开名烟名酒价格提高部分烟酒价格工作的通知》,决定放开13种名烟和13种名酒价格,同时提高部分高中档卷烟和酒类产品的价格。
随后,国家物价局公布了茅台、五粮液、泸州特曲、剑南春、全兴大区、郎酒、西凤酒、汾酒、古井贡酒、洋河大曲、双沟大曲、董酒、特制黄鹤楼等13种全国名优白酒价格调整的方案和要求,政策的进一步松动,预示着以名酒为首,中国酒业进入到市场经济的全新时代。
市场化转型与调整
如果说国务院相关政策推动酒业进入到更为市场化的状态的话,那么,其后经济环境的变化、供需关系的变化、因不规范而发生的负面个案,则促使白酒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1998年,山西朔州毒酒案爆发,给白酒产业带来巨大灾害。
毒酒案让消费者疑虑重重,“白酒新工艺风波”更是让消费信心顿失。1999年的一次食品博览会上,因为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的讲话被媒体曲解报道,一时之间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对社会大众造成“白酒普遍是用酒精勾兑”的印象,此前风行全国的“孔府家酒”、“孔府宴酒”等产品在各地市场相继受到退货和滞销的打击。
负面事件频发催生了白酒生产许可证制度,而从价从量复合计税的系列政策,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酒企的困难处境、重创了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白酒企业,也催生了酒业进入新的调整期,创新营销模式。
为应对艰难局面,白酒企业主动开展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如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五粮液集团在五粮醇买断经营模式基础上,推出大批OEM产品,相机孕育出五粮春、金六福、浏阳河、京酒等强势品牌;其中“金六福”堪称这种经营模式成功的典范,其母公司华泽在此基础上,兼并多家地方酒厂,形成了品牌集群。以后这种模式席卷全国,让诸多酒厂为之效仿,陕西省西凤酒、太白酒发展出众多子品牌,在巅峰期,这些名酒的子品牌超过1000个。
在营销层面,“盘中盘”模式的成功,让白酒业的竞争从品牌层面,一路打到了终端层面。
白酒业整体产量的飙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名酒企业只能在有限的消费能力下另寻出路,其结果就是高端、超高端产品的诞生,以有限的产品来获得最大的利润,避开了单纯产能方面的竞争。
2000年,全兴酒厂推出了划时代产品水井坊,一举将白酒零售价触及500元价格带;泸州老窖推出国窖1573,树立了超高端价格标杆;而沱牌酒厂则推出了“舍得酒”,同样面向高端。这些高端白酒的出现,一举改变了茅台、五粮液独霸的局面,也让17大名酒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开。
大起大落中的变革
2009至今,白酒产业经历大起大落——从黄金十年的巅峰,跌落到2013年的谷底。此后,名酒复苏给白酒产业带来希望,但是产业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端的变化也越来越大。
2012年之前的十年间,白酒行业呈现出整体性繁荣景象,无论是名酒还是地方酒,大部分均一路走高,这种状况持续了近十年,被称之为“黄金十年”。
2012年被视为酒业发展的分水岭,白酒“黄金十年”就此终结。限“三公”成为了导火索,瞬间将消费端的变化无限放大,导致需求骤减,市场大变。酒行业普遍产生产能过剩、库存过大的现象。与此同时,白酒制造业营收和利润增速都出现了快速下滑,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消费端大变,在此情形下,以名酒为首,诸多企业纷纷从产品线、营销方式、渠道等方面做出变革。
在产品建设层面,茅台、五粮液纷纷强化系列酒建设,瞄准中间价位带,即所谓的“腰部运动”;此外,为适应消费健康化、多元化趋势,诸多名酒企业纷纷推出新品类,例如,洋河微分子酒、劲牌毛铺苦荞酒、五粮液“新生代酒品”、茅台悠蜜等。
茅台、五粮液等一线名酒企业,还将重心放置于稳价、升价之上,经过持续数年的调整与稳价,到了2015年春节期间,市场呈现需求回暖的迹象,行业迎来业绩拐点,收入增速达到9.3%,优质企业(茅台、泸州老窖、洋河、古井、老白干等)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业绩开始向好,其中,贵州茅台一季报业绩增长18%,对整个板块产生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一方面是名酒的逐渐复苏,另一方面,中小型酒企却纷纷败下阵来,或退出或萎缩,在消费力有限的情况下,行业形成“挤压式增长”现象,名酒抢占更多资源,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分化严重。
除了销售份额在向少数名优酒企集中外,市场集中度趋高的另一个表现是大量并购的出现。天洋入主舍得、酒鬼酒被整合到中粮集团旗下、2016年古井并购黄鹤楼……。跨行业、跨地域出现的资本并购潮,也在使名优资源更为集中化。
品牌集中化趋势与一线名酒的一路高歌,对于区域酒企形成严重挤压。有观点认为,未来数年,年营收规模10亿元以下的区域酒企,将面临分外艰难的状况,而20亿元规模以上的区域酒企,则具备向上冲击、实现全国化的机会。
2018年一举突破50亿元大关的西凤酒,正制定更大的发展目标并积极图谋上市融资,与此同时,其布局湖南、河南、华东等地,逐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在华中地区,白云边、稻花香等优势区域酒企,也都纷纷制定外拓计划,准备在巩固根据地市场的同时,实现更大范围的突破。
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未来将形成少数寡头酒企垄断高端市场、攫取大部分营收以及利润,为数不多的区域级强势酒企稳居中端、以富有地域特色的产品把控本地市场、切入全国化细分市场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