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在国际酒评会上一举夺得三枚金牌和一枚银牌;同年,烟台市也被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OIV)命名为“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成为亚洲迄今唯一的国际葡萄酒城,中国葡萄酒从此开始扬帆起航。借此东风,两年后的1989年《华夏酒报》正式创刊。
2019年,《华夏酒报》陪伴酒业渡过30年风雨,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也经历了市场的大起大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30年岁月,经历繁盛与挫折,中国葡萄酒行业仍在探索,从混沌到有序,在迷茫中踽踽前行,从“三足鼎立”到如今的“百家争鸣”,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葡萄酒演绎了怎样的故事?
市场初建,三足鼎立
1989年,中国葡萄酒市场三分天下。
彼时,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正处于调整发展时期,市场意识萌芽。1990年,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销售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销售管理。1992年,《华夏酒报》推出《大步走向市场——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纪事》,纪念张裕建厂100周年,百年张裕开始拥抱市场。1993年,张裕实行市场承包责任制,1995年又打出五张王牌——科技、营销、“CI”战略、打假、国际化。
这一系列动作使得张裕市场占有率逐渐扩大,技术水平及品质的提升也为其之后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华夏酒报》用《张裕葡酒公司首季效益增长》、《烟台葡酒公司转轨变型》等为题见证张裕业绩的快速增长。
同期,作为我国酿酒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的发展亦是风声水起,高端干型带领王朝飞速发展,在一线城市占比高。作为中国葡萄酒“三巨头”之一,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在1993年正式成为中粮集团的一员,中粮运用其资源及营销管理技术为“长城”赋能,长城葡萄酒也凭借在酒评会上的出色表现,以优良品质深入人心。
在企业之外,为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在葡萄酒专家李华的推动之下,于1994年正式创办,向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生产、营销、管理及科研推广高级专业人才。
中国葡萄酒已做好腾飞的准备, 1994年至1997年,葡萄酒产量从18万吨扩展至30万吨,酒厂数量及规模极速上升,干红取代干白成为市场主流。
在1997年《华夏酒报》的报道中,张裕、长城、王朝三足鼎立,威龙跻身行业四强。到1998年,中国葡萄酒生产企业已有300多家,白酒企业、业外资本开始涉足葡萄酒,消费认知提升,逐渐走向理性,供方猛增需方降温将行业推向1999年的转折点。
市场扩张,规范竞争
1999年,《华夏酒报》创刊10周年,葡萄酒行业迈入新的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时,轻工部指出葡萄酒要向干型发展,加快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限制干红葡萄酒厂的盲目建设,重点支持张裕、长城等企业的发展。因此,小品牌退出市场,暴利时代结束,基地建设成为新焦点,葡萄酒行业的“黄金十年”序幕缓缓拉开。
西部大开发为葡萄酒行业吹响了宁夏贺兰山、新疆石河子等西部产区建设的号角,新世纪的到来为中外葡萄酒交流与融合敞开了大门。
2002年,中国加入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OIV),为引导中国酒业适应新环境,《华夏酒报》利用国际酒业版面报道了大量国外酒业前沿资讯、技术经验,为国内酒企了解国外动态提供了便利;此外,还特别推出“直面WTO”专栏,报道了张裕、王朝、长城面对“入世”的态度和应对措施,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加强营销来与国际接轨,中国葡萄酒逐渐融入到世界产业中。
但国内葡萄酒产业在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质量分级制度、相关法规的制定上缺少规范,限制了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2001年,《葡萄酒生产管理办法》(试行)迈出了法制的第一步,2003年1月,《中国葡萄酒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在这份规范中定义了葡萄酒必须是全汁,取消半汁概念,推荐性国家标准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两个月后,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命令废止《半汁葡萄酒》行业标准,5月17日,企业全面停止生产半汁葡萄酒。从国标制定到半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葡萄酒产业步入了规范发展的新时代。资本浪潮紧接着席卷而来,2005年,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由国有全资变为中外合资企业,2006年,中粮集团全资拥有沙城、华夏、烟台长城。
在企业整合完毕、竞争走向规范、产量提升后,行业开始注重消费者选择,吸收前沿思想探索中国营销模式。2007年,华夏酒报社与国家葡萄酒质量监督中心在河北昌黎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葡萄酒经济年会,之后的几年,《华夏酒报》联合蓬莱、秦皇岛、温州、上海等地政府与葡萄酒协会举办经济年会、酒评会、产业发展峰会等,为行业发展提供最新观点。葡萄酒行业蓬勃向上,2011年行业龙头张裕营收较1994年增长近30倍。
市场洗牌,百家争鸣
2012年,葡萄酒行业走入新的分水岭。限制“三公消费”政策戳破了高端酒营收泡沫,固守高端的王朝受伤惨重,种种原因使其最终开启长达6年的停牌,张裕市值跌去其高峰期的2/3,长城亦开始连续亏损。
而将国产葡萄酒推向低谷的不只有政策压力。早在2004年,葡萄酒关税已从44.6%降至14%,但彼时进口以高端为主,只占市场总量的1%,伴随2010年我国香港特区取消葡萄酒关税,不少进口酒零关税进入内地,进口量抬头。在中法建交50周年加强经贸交流、中国对智利、新西兰零关税、对澳大利亚下调关税后,2014下半年进口酒市场井喷,迅速下滑的价格与参差不齐的质量引发中低端市场重新洗牌,自此,进口酒量额连续四年快速增长,国产酒份额下滑,产量连续六年走低。
国产酒下跌逼迫行业转型,在2014年华夏酒报社承办的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上开始了对中国葡萄酒下一个十年的探讨。张裕首先谋变,开始全球化布局;长城通过内部革新打造产区单品;威龙坚守有机酿造,成为全球有机葡萄酒领军企业。产区推广更加兴盛,以烟台蓬莱、宁夏贺兰山为先锋,政府、协会与厂商共同联手以高品质及产区模式突围,2016~2017年华夏酒报社联合烟台葡萄与葡萄酒局组织推出“来自国际葡萄酒城的芬芳”产区推介活动,走进郑州、武汉、长沙、泉州、赣州等地为烟台产区找寻发展机遇。
伴随进口酒与国产酒的激烈竞争,201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登陆北京海淀区,为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大赛期间,《华夏酒报》出版了中英文双语版,向世界传递葡萄酒信息。
变化也在这一年来临。2018年,进口葡萄酒总量在2014年后首次出现下降,降低8.26%,进口额上升2.12%。进入2019年,前三季度进口量同比下降11.5%,进口额下降7.6%,整个葡萄酒行业进入洗牌阶段。
盲目的扩张态势停止,市场走向理性,中外品牌的交流与竞争仍在持续。2019年,由华夏酒报社牵头组织的首届国际葡萄酒(中国)大奖赛在蓬莱国宾酒庄开幕,在烟台产区为来自世界各国的1516款葡萄酒搭建沟通平台;停牌6年的王朝回归,发布二三四战略,围绕产品推广与营销渠道进行深度变革;进口酒品牌进一步加码中国市场,拉菲联手保乐力加深耕中国市场,瓏岱酒庄正式开庄;富邑集团全面打造奔富麦克斯大单品;誉加集团在中国也进行了战略转型,由贸易走向品牌化。
大企业与小酒庄,大单品与个性品牌,中国葡萄酒市场早已是百家争鸣,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支撑着葡萄酒行业不断探求,品牌已成为角逐的战场,经历30年起落,新思路将引领葡萄酒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