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消费,塑造酒业全新形态
来源:《华夏酒报》  2019-11-13 15:09 作者:杨孟涵


 

2017年9月30日上午,2017第一届全球“茅粉节”开幕式举行。当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上千名嘉宾齐聚茅台。这次“茅粉节”,茅台集团精心策划了“让老酒回家茅台老酒品鉴”、“大师面对面”、“公益拍卖和茅粉之夜晚会”等丰富多彩的互动交流活动,把“茅粉节”推向一次又一次高潮。

开幕式上,80后的北京“茅粉”代表潘川一上台就说,她和身边的画家们都喜欢茅台,她在结婚时、与朋友聚会时,都选择茅台作为递增情感的催化剂,站在主席台上的潘川直言:“我一个人就能喝下半斤茅台!”接着,来自上海一家外资银行的符介人、来自新疆的孙威,来自四川的杨波作为“茅粉”代表纷纷,表达了对茅台的钟情与喜爱。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资源与体制的开放,酒类市场的供需关系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消费需求不断高涨,逐渐从过去的“求量”变为“求质”,一批名酒开始在旺盛的消费需求中脱颖而出,引领消费走向。与此同时,消费端也慢慢完成了代际更替,更年轻、更活力、需求更为多元的新一代消费者成为中坚,催动了供给侧的改革。

《华夏酒报》成立于1989年,恰为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也是消费端的剧变渐渐开始之际。在30年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华夏酒报》准确捕捉每一个变化节点,一边集纳消费者的需求讯息,另一边为供给侧的每一个改革举措助阵呐喊,努力在需求与供给之间搭建桥梁,为中国酒业向前发展提供助力。

第一个十年

品牌化消费初露端倪

改革开放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对酒业而言,除了一批老牌酒企焕发青春之外,还有一大批地市、县级酒企加入竞争,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局面。

从消费端来看,在1989年之前,一大批区域酒企的出现,基本满足了普通群众消费需求。 数据显示,1988年,我国白酒行业总产量已达到468.54万吨,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3倍多,这种发展成绩,与消费需求的牵引、与初期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

此后,消费端需求逐渐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品牌化消费从此初露端倪。新生的《华夏酒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1989年6月28日,《华夏酒报》试刊号推出,初试啼声。当时业界三个巨头——张裕、茅台、青岛啤酒,齐齐登上当期试刊号,在这个新生的专业化媒体上向消费者展示品牌风采。

一路走来,《华夏酒报》见证并参与了此后酒业的每一次变革,见证并推动了消费端朝向品牌化的每一次转变。

依靠改革开放之后十年间产能大扩张奠定的基础,酒类消费市场日益繁荣。名酒、地方酒凭借于自身所能依托的行政资源、市场资源各显其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生产端“百花齐放”的态势下,消费端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这促使了消费理念向品牌化转变。

自饮、送礼、公务商务宴请……诸多消费场景之中,全国化名酒与区域化名酒逐渐成为消费者的主流选择,为数众多的非知名酒类企业、小型酒类企业,只能依托本土化消费群体,以较低的价格,走性价比路线或散酒路线。

第二个十年

消费需求牵引流通变革

品牌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这贯穿了1999~2008年。受此影响,一方面,部分名酒开始采用越来越复杂的防伪技术,实现“保真”的同时,也拉开与其他品牌的差距;另一方面,为适应消费需求,酒类市场的流通渠道,也开始出现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酒类消费渠道基本为国营的供销社体制把控。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从改革开放后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酒业在销售与渠道方面,形成了“割据”局面。许多县级酒厂、地市级酒厂,依托自身品牌在本地的影响力,构建起以国营商场、商店为主体的渠道体系。

在产能供给不足的时期,这样的流通模式显然还颇为有效。但是随着酒业产能的增强,如何快速消化产能成为重要任务,有限的网点已经不能满足消化产能的需求、也无法满足消费端的需求。随着国营商业体系的分解,依托私营业主,发展代理、分销、批发业务,成为诸多酒企的生存之道,但区域型酒业依然依托本土,形成优势战场。

此后,诸多以“夫妻店”形式出现的批发部,开始渗入到酒类流通领域。

总代理——省级总代——地市总代——县级总代……逐级深入、逐级分解的层级代理制逐渐形成,体系日益复杂的背后,是消费端对品牌化酒类产品的旺盛需求。

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批发、零售的模式在方便了大部分消费者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法保真的问题。为了有效塑造品牌形象、满足部分消费者对于品牌化专属流通体系的需求,诸多名酒企业开始了品牌专门店的建设工作。

2000年2月16日这一期的《华夏酒报》上,《茅台首家专卖店在南昌亮相》的新闻让读者眼前一亮。同年3月24日,《华夏酒报》所刊载的《茅台酒采用综合防伪新技术》的新闻同样在向需求端传递着酒业与时俱进的新面貌。

第三个十年

消费多元化与个性化并进

2009年开始,《华夏酒报》进入到了第三个十年发展期,在这一期间,酒业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变,在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带动下,消费主权时代全面来临。

以2012年为界,随着禁止三公消费的全面推行,之前以“官酒”带动消费的市场环境不复存在。在供给层面,如何契合真正的消费需求成为酒企集体研究的课题。

在需求层面,也发生了两大变化——其一是消费群体代际更替的基本完成,其二是随着代际更替的完成,消费主体的需求更为多元化。

这种转变,意味着酒业彻底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其一是上世纪80~90年代末的卖方市场,当物质不够丰富时,卖方凭借资源优势享有主动权;其二是90年代末到2012年间的卖方市场,在盘中盘模式支撑下,以“官酒消费”形成主流消费趋势,带动整体消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目前,“80后”甚至“90后”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主力群体,其消费具有鲜明的特点。更加注重消费的个性化和时尚化,更加注重仪式感和现代感,其饮酒观念、场所、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饮酒人群和观念的变化,产品品类多样化的选择,不仅导致消费市场的分流,而且对酒类自身也提出低醉酒度、多风 味、多样化、多层次、健康性、时尚性、个性化等新要求。

酒业的供需关系越来越依赖于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在这种趋势下,逐渐形成消费主权回归的态势,即消费者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方,而他们对于酒类的消费需求进一步转变,从过去追求“有”转变到“好”,从基础型需求转化为多元化的“功能型”需求。

在这种氛围下,低度化、健康化的新品类不断涌现。以江小白为代表,中国白酒开启了在包装、规格、宣传话术等诸多方面的年轻化变革,以锐澳预调鸡尾酒为代表,中国酒业向着品类创新的方向不断迈进,以五粮液“新生代酒品”为代表,中国酒业开始了整体的年轻化创新。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