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百威英博的一纸公告,表明其之前分拆上市港股的计划暂告搁浅。
此项IPO若顺利完成,预计将募集约700亿港元,不止会提振百威亚太区市场信心,更可以为母公司“输血”,缓解其债务压力。
戛然而止后,在债务压力与外界期许落空的情形下,百威亚太是否能继续维持其高增长之势?
加码亚太与输血母公司
在香港上市,对百威英博而言,可以一石两鸟,一方面实现加码亚太区的战略图谋;另一方面,并借此募集大量资金,缓解母公司的债务压力。
亚太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已经成为百威英博全球市场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增长动力最强的一环。
百威英博2018年销售收入达到 542.19 亿美元,排除汇率等影响有机增长 4.8%,比 2017年 5.1%的增长水平有所放缓。
同一时期,百威亚太与百威中国,则表现出超越平均水平的发展态势。
百威亚太2018年收入为84.59亿美元、同比增长8.5%,毛利46.67亿美元、同比增长7.5%,净利润为14.09亿美元、同比上升30.5%。
2017年百威中国的营收为45.8亿美元,同比增长7.3%;2018年百威中国营收同比增长8.3%,约为49.6亿美元。
由此可见,百威亚太、百威中国在营收方面的增幅大约都在8%左右,高于百威英博全球的增长率。这种市场表现深刻影响了其市场布局,百威英博为此有意让亚太部分在香港单独上市,以促进其在亚太和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借ipo募集资金缓解母公司债务压力,也成为百威英博在港上市计划的重要目的。
从招股书可以发现,本次百威亚太上市所募集的资金全部用于偿债,一部分用于偿还韩国业务转入百威亚太所产生的债务,另一部分则是用于偿还百威集团的债务。早前有媒体报道,截至2018年,百威集团的债务高达1028亿美元。
能否实现高增长?投资者存疑
在港上市计划暂告停止,外界普遍视为与百威招股价过高有关,而对其未来高增长预期存疑,也更容易让投资者将这一问题放大。
百威亚太分拆上市,是瞄准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市场的高增长性。不过部分投资者认为,啤酒行业销量增速放缓、价值增速也未必如预期的那么高,这或将导致百威亚太增速达不到预期——这种判断无疑影响到了百威亚太上市计划的顺利推进。
2018年百威中国营收约为49.6亿美元,在百威亚太整体营收中占比约为6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中国市场目前并不处于高增长期,自2013年达到顶点后,中国啤酒业从2014年进入衰退期,长达3—4年呈下滑状态。近两年虽然趋于稳定,但是销量增速依然在个位数徘徊,仅少数企业净利增速较高,这无疑让投资者产生犹疑观望。
据悉,百威此次上市对应的市盈率介于38.5~45倍。可口可乐、贵州茅台和五粮液这三家公司的市盈率分别在33倍、31倍、32倍的水平。有投资者从业绩增速和定价权的角度对比,认为百威并不占优势。
香港交易所的募资能力或许也并不能支撑百威的梦想:按照招股价计算,百威亚太此次IPO可募集约700亿港元,而2018年港交所全年IPO募集资金总额仅为2,880亿港元,这意味着,仅此一家的额度,就超过了港交所全年募集额的四分之一。
高端产品仍有成长空间
尽管在资本市场暂告失利,但是在消费市场上,借助于在高端产品上的布局,百威在亚太与中国市场,仍表现出相当的成长性。
在招股书中,百威亚太表示,业绩的增长源于高端化策略,将产品组合逐渐转向高端类别推动。GlobalData数据显示,按2018年消费量计,百威、青岛啤酒、华润雪花、嘉士伯、喜力等高端及超高端类别市场份额分别为46.6%、14.4%、11%、4.6%、1.7%。
这表明,百威在中国高端、超高端类别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势必让其在下一轮消费升级中占据先机。
营收与净利数据同样展现出百威在高端上的领先性——华润啤酒2018年度营收为318.7亿元,相当于百威亚太的55.3%;净利润为9.77亿元,仅相当于百威亚太的十分之一!这说明百威更为倚重高价值、高定位的产品。
百威英博的财报提到,2018 年百威英博销售额增长的主要是啤酒价格提升,全球每单位(千升)啤酒价格上涨 4.3%。
中国区的好业绩主要归功于高端品牌的增长,高端产品推动了每百公升收入增长5.6%。
百威英博旗下品牌科罗娜连续第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墨西哥、中国、哥伦比亚和西欧的带动下,科罗娜全球营收增长了17.6%。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认为,百威的产品的组合、定位,契合目前新兴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百威在亚洲版块独立IPO之后,会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去匹配到这一板块的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