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啤酒行业有句话叫,比利时人玩酵母,德国人玩麦芽,美国人玩酒花,中国啤酒玩水。啤酒中一共就只有这样4种原材料,每一个变量都会带给啤酒一些差异,但水作为变量时候的差异化最弱。
这种差异性的品鉴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就像怡宝和农夫山泉的差异,但也有些金字塔尖上的消费者可以品尝到这点微妙的差别。这就是中国啤酒的区域特色了,在我国,啤酒只有淡拉格和超淡型拉格的差别。成也物流发展不足,败也于此,那么中国那些地区特色的啤酒都去哪了呢?
1949年中国啤酒的总产量只有7000吨,而中国白酒的产量是10.8万吨,啤酒大约是白酒产量的零头还差点,酒精含量又低,说起来就是一点性价比都没有。大约到了1986年开始,中国的地产啤酒才开始渐渐萌芽,到1988年的时候中国大约有2700家啤酒厂存在。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产啤酒的格局了。
为什么会形成这个特色,原因就在于啤酒的运输半径非常短,很多酒厂不足以供应太远的地方。但啤酒因其清爽的口感在逐渐被消费者接受的过程中成为了具有刚需性的酒种,但其价格低廉,毛利率有限,过大的运输半径造成的成本加大对于当时的啤酒厂来说无疑是发展中的一大难题。此外,有些啤酒属于生啤范畴,比如抚顺的天湖啤酒,保质期大约在7天左右,以当时的运输条件,这基本就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藩镇割据的格局本来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内,但在1994年诞生了搅局者——雪花。1997年,雪花开始影响地产啤酒格局的重要战略,并购、并购再并购。受制于产能和运输的限制,啤酒行业没有形成茅台镇和洋河镇,形成了多点化的生产网络,这就是并购时代的由来。
在并购过程中,一线啤酒军团则分成了两派,以雪花为代表的雪花改造派,几乎在雪花收购的每个啤酒厂,最终都以生产雪花为主,很多曾经的自主品牌都被摈弃了。在雪花的大品牌战略下,蓝剑、金威、圣泉、龙津等等都消失了,四川、安徽可以用满城飘雪花来形容。早前有人开玩笑,说起雪花的几种形态:脸谱、勇闯天涯、纯生……
另一派则是燕京这样的酒厂,收购了惠泉、漓泉后,这些曾经的地产品牌被保留了下来。
两派发展无所谓对错,但从目前的业绩来看,收编区域啤酒厂改制为雪花的酿造基地,嫁接原有的销售渠道,从根本上不断强化了品牌。至此,雪花是啤酒生产第一军团,无论是数据还是营销,都毋庸置疑。
在看另一边的燕京,除华北、广西等重点市场外,市场份额下降较为严重。但燕京收购漓泉后,做法与百威收购哈尔滨是一样的,保留原有品牌,并对原有的市场、管理、营销等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在这一局部战役中,燕京无疑是赢了。
如今,很多啤酒巨头迎来了闭厂潮,但对于很多资深啤酒爱好者而言,上海力波、金陵、趵突泉等地产啤酒确实消失在了大众视野,只剩下淘宝上几个难辨真假的销售连接,供一众曾经的消费者怀念。
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这些啤酒是份太重要的记忆,那时候啤酒瓶是要押金的,在买啤酒的过程里,这一点点押金是重要的童年“收入”,而当他们长大后,这个在记忆中举足轻重的品牌消失了,随着进口啤酒、精酿啤酒的不断入侵,啤酒的品类变得越发的复杂又单一了。
尽管如此,泰山的鲜啤酒概念还是深入人心,7天的保质期,却从山东带来了北京市场,在这其中,他们解决了太多难题,但是也可以照见物流发展后的啤酒行业,消费者再也不必为买到的大品牌有部分生产厂买到的啤酒不够好喝而纠结再三了。
物流发展不足催生了如今了啤酒行业格局,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或将催生新的啤酒行业格局,物流在进步,余下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