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希军 吉林省通化市常务副市长
当今,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已经从“盲从”追捧,逐渐回归理性消费,越来越多的葡萄酒爱好者会去探寻符合自己喜好、符合中国餐饮文化的酒,而不再是盲目地遵从“旧世界”“名庄酒”。
我们已经看到,中国葡萄酒的品评体系已经建立,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葡萄品种被培育出来,越来越多的葡萄酒产区在讲述“中国风土”。可以说,中国人走自己的葡萄酒文化之路只是时间问题。要加快推进中国葡萄酒文化体系的建立,作为政府,就应该视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完善和调整助推产业发展的手段。
首先,政府对葡萄酒产业的定位应该调整。葡萄酒产业融合了一二三产业,其最终形态就是文化:培育中国酿酒葡萄品种,培养中国的种植师、酿酒师等技术人才,种好中国葡萄、酿好中国酒,深挖中国葡萄酒的历史和文化,讲好中国葡萄酒的故事,打造中国葡萄酒的销售体系等系列元素的结合,就会形成中国葡萄酒的文化。葡萄酒产业一旦形成了文化,就变成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品牌,能够极大地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从长远来讲,它又是可持续发展的百年产业、千年产业。
政府对产业定位准确了,接下来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在宏观政策上。政府要在宏观上调整对葡萄酒产业支持的重心,我列举几个当前对于葡萄酒产业发展来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税收体制方面,我国应及时地适当调整税率,从而探究为国产葡萄酒产业的各个环节提供政策支撑,降低国产葡萄酒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土地政策方面,应该正确地满足葡萄种植基地的用地需求。相关部门应针对其产业的特殊性,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科学合理地划定允许葡萄种植的地块范围和地块类型,鼓励进行酿酒葡萄标准化基地建设;在基地发展方面,政府应该有序地发展基地规模,不能盲目地扩大化。地方政府要制定和完善葡萄种植的补贴制度,要鼓励和引导种植户去提升葡萄质量,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产量。同时,根据补贴制度的建立去平衡种植户与企业的供需关系;在项目建设方面,要考虑到酒庄项目建设的特殊性,酒庄除了酒的生产功能以外,还有十分重要的观光农业、旅游体验等功能。在种植基地的适当位置进行酒庄建设,不能简单地视同工业项目,建议划归农业附属设施范畴。
二是提高竞争力。科技和人才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十年,通化产区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我们通过与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教授的团队合作,首先从种植入手建立了通化产区“北冰红种植标准”,又相继培养了多位专攻山葡萄酿酒技术的科技人才,最后在酿造上不断取得技术革新,终于酿制出能代表中国的顶级冰酒。
现在,我国各大产区都开始讲“中国风土”,那么具备科学技术的种植人才、酿酒人才也是中国风土不可或缺的元素。
什么是中国风土?我认为就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充分利用中国各产区的气候、土壤等资源,由中国人自己种植的中国品种,由中国的酿酒师按照中国人的喜好,酿制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葡萄酒。作为政府,应该去培养这些科技人才,鼓励他们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
三是树立产业形象。作为产区政府,应该分析和总结好自己产区的“风土”,打造产区的差异性,树立品牌形象。政府要搭建好宣传推广的平台,给企业制造机会,要带领企业走出去,推产品、推企业、推产区,将来要走出国门推介中国葡萄酒。这里包含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普及,要让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种植——加工——销售的整个产业体系,提高对国产葡萄酒的信任度,培养消费群体。
四是市场保护。我这里所说的市场保护,绝不是地方保护主义,而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调控和净化葡萄酒市场,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巩固食品安全。
国产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要符合国情,在一二三产业上,要精准地与国家政策对接,要着重致力于中国葡萄酒文化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