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刚进入酒行业的时候,那时候除了去茅台镇的路比较特殊,其他的都不特殊,甚至去茅台镇的人晕车比晕酒的概率都大得多。
百度百科里面说贵州“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怎么看都不热,所以那个时候大家酱酒谈的很少,觉得茅台连茅台镇都带不动,更不要说仁怀与贵州了。
看到现在的茅台,现在的酱酒,如果非要说做一个梳理,那么我的总结是:茅台的酱酒可以说是源于偶然,却成于必然!
偶然的是茅台于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在时间与空间上面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印记,这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由于许多人怀旧情感上的亲近不仅造就了第一批忠于茅台的消费者,而且这些消费者很快把这种边陲山区的特产作为了一种身份与经历的象征,虽然受限于贫瘠时代的关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茅台都在小圈子里面流行。
中国历史长河中散落着无数的星光,有人在星光中看见黑夜,而有的人却在黑夜中看见星光,这大概就是茅台与其他酒企最大的区别。
但是,为什么2016年之后中国酱酒开始大爆发?那是因为2016年之前中国白酒还在上一个周期中,我称之为扩容期,它的特征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以销量的增长为竞争核心,中国酒众多的价格带与品类空白给企业营销创新提供了大量机会,所以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前十年,中国酒类涌现了许多以模式创新为主导的酒企,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古井贡酒、水井坊、舍得酒等无不如此。
16年之后,中国酒类消费不再是以量取胜,它是市场品质型消费结构下的行业表现,它的竞争核心是品牌与品质,背后是产品的稀缺性价值。所以短时间内在茅台的带动下诞生了许多几十亿、上百亿规模的酒企,而且酱酒的品类价格遥遥领先。
许多人把茅台的成功归结于最早开始的“体制公关”,这是狭隘的,茅台作为国营企业,像当年大多数企业一样,为国酿酒,这是特殊时代的特殊现象,太多的企业具有这个特征。甚至茅台也曾经困顿多年,在市场化过程中曾经长期落后,但是恰恰是这种看似落后时代的不幸,让茅台赶上了新时代的幸运。
许多人把茅台的成功归结于酿酒的“稀缺环境”,这更是掩耳盗铃,中国酿酒的地方何止千万,每个地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问题的核心是茅台与其他酒企相比,茅台没有产能,也没有商业环境的优势,恰恰是这种原始的生态与封闭的经济造就了茅台今天的稀缺。
酱酒更加健康?酱酒的工艺附加值更高?早些年,“烟台试点”就是因为中国酒行业产能不足,需要扩大供给,而那个时候的老大是汾酒,因为清香型白酒耗粮低,出酒率高;后来浓香型崛起,背后更是由于浓香型酒企的工艺更加成熟,普及度更高的原因,营销驱动下带来了全国性的发展。
现在都说酱酒老酒好喝,其实,中国白酒香型是近40年才有的事情,2000年之前中国人很少喝老酒,一方面是产能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因为老酒陈味重,那个时候新酒才是消费者的最爱,背后的原因还是市场供给不足,大家还在解决有酒喝的问题。
那么,现在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了,酱酒近几年的爆发本质上是白酒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于人口结构、消费习惯等变化开始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于是,不缺酒的老百姓想要更好的酒,何为更好?自然是比我们更好的人喝的酒,那么这是什么人,是什么酒?答案众所周知。
作为社交性产品,中国白酒是中国民俗的载体,它包括酒桌文化、农耕文化等等,一方面是真正嗜酒的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商业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于社交载体的白酒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这就带来了以茅台为代表的高价酱酒的热销,也导致了中低端市场持续萎缩,最终表现为白酒整体消费结构不断上移等现象。
无需神化酱酒,也无需贬低酱酒,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需求,中国酒的流行与衰落,品类更替与变换,都与酒无关,唯一的区别是谁站在了时代的浪尖,谁站在了浪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