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论之,姑且听之!
作者按:写这篇文章,估计会引来谩骂和攻击,或被指抹黑、或传播负能量、更甚者会被冠以没有大局观的破坏者此类种种。其实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没有什么论点或看法不能拿来一辩。但是,如果身边不断倒下的酒庄能让你有片刻的冷静,那么对文中论点,何不尝试着一听呢?
不知何时,“文化”这个词语变成了当下的热词。很多时候、很多场合我们都会听到这个词语,企业要做企业文化,产品要做品牌文化,产业也要做产业文化。葡萄酒行业也不例外,我想“做品牌、做文化”也应该是各酒庄内部战略会议上的热词吧。
对于“舶来品葡萄酒的中国葡萄酒庄文化怎么做”这个问题的答案探求,最简单的方法可能就是向榜样学习,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最早是国内行业论坛交流,后来是全世界参观交流学习,再后来我们从请国内行业专家教授到请国外酿酒师、世界酒评家等顾问来酒庄交流指导。这么多年的学习效果如何呢?位于我们蓬莱产区的拉菲瓏岱酒庄,其在中国市场展现出来的品牌影响力让我们对“文化”力量给出了答案。
差距,显而易见。在中国酒庄的成长之路上,已成为了必答题或绕不过的坎。
差距在哪?有多大差距?如何追赶?中国酒庄的发展现状告诉我们每个人,这道题不是一般的难。
但你可否发现,面对这道难题的每个人,无论其资历深浅如何,专业程度如何,即便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都会在一瞬间给出一个完整成型的答案。
问题是:如果是个人都能回答的问题叫问题吗?是个人都能解答的问题很难吗?
显然,这个必答题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迄今没有出现一个能与拉菲瓏岱争锋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答题的方向出现了偏差。是哪里出现偏差了呢?我想从以下几个问题来试着探寻一下答案。
问题1:你知道什么是文化吗?
关于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我想绝少有人会去思考且是认真思考过的。
参观多个酒庄后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建筑风格不同、规模不同、设备先进程度不同、酿酒师不同、产品包装不同,在葡萄酒文化层面的输出上,几乎是千篇一律、几近相同?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从业者对“酒庄文化”的理解几乎是雷同的。
为什么是雷同的?我想因为我们只做到了形神兼备中的“形”,缺失了“神”,也就没有了灵魂。灵魂,我认为是形神中的“神”,正是我们一直所忽视的“文化”定义,也是形成差距的根源。
问题2:我们一直在讲要做文化,那么做文化的人是不是有文化?
与文章开篇提到的必答题的解答情况相似,我们遇到提问时无论难易总是习惯性或下意识的在第一时间给出答案,却从不会考虑是否我们有能力能回答得了这个问题、答案是不是靠谱,回答了就行。问题是,我们提要求时也会是这样,比如说我们大会小会上讲的我们要做文化,却从来不管被要求做文化的人是不是有文化。
其实只需要我们稍微反思一下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另一个问题或另一种问法:我们要求一个没有文化或没有见解的人去做文化,是不是要求有点奇怪、有痴人说梦的味道?
奇怪但绝对是普遍的存在。
问题3:什么是有文化?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大概率的答案是学历、文凭及专业证书,是这样吗?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对于每个酒庄而言,团队具有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中国各酒庄文化呈现出的高度雷同,是不是表明我们呈现的这些文化只是最基础的、做出的仅仅是知识层面最基础的陈列展示?
这是不是也间接说明:除了葡萄酒专业知识,在品牌文化要素中,一定还隐藏着我们没有发现更为核心的要素存在没有被发现?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有文凭绝对不是有文化,酒庄文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葡萄酒专业知识等同。
问题4:做文化!?
文化是“做”出来的吗?
就当下现象而言,产区和大多数酒庄都在做文化,且认为文化是做出来的!
很多营销书里面讲品牌的几大核心要素,说要做品牌必须具备这些维度,很多企业家也对号入座的认真做起。
这也让我想起前些天微信圈中看到清华紫光和北大方正一个破产一个被重组,也就是说中国最牛的两所MBA的教授和专家也没管好救活自己的公司,这是什么问题?EMBA的教材我读过一本,书中我们会发现,成功的企业专家解读的是成功的经验,失败的企业专家解读的是失败的教训,先成功后失败的企业解读的是成与败的关系,有趣的是教材中关于TCL的案例败因盖棺论定后,TCL今日又活的风生水起。估计教材会很快升级,专家会很快总结出为什么活的原因来。不可否认,成长的环境和拼搏的经历会造就一个人一个企业,而通过成功的光环下再去看这个人这家企业的时候,所有的经历和不经意都成了刻意而为之,就成了外人眼中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但如此类后置性的总结通常有这样的诟病的,对诟病组成被粉饰过的案例的学习,怎么能不出问题?
举这两个例子我是想说:文化不是做出来的,是企业成功后被专家而非企业本身总结出来的。当你成功的成为一个品牌时,无需你自己总结,自然会形成一个可以被别人总结的文化。
所以所谓的文化,大多数都是被总结出来的,是严重后置性的。因此我们很多人在讲要做品牌文化做企业文化,为什么做不成,就是缺乏灵魂而做的套用营销公式照猫画虎的无脑填充而已,这怎么可能做得成?
问题5:不是文化人,能做出文化吗?
我们看看伟大的企业,第一学历低的大有人在,可是这些企业为什么会成功会做出文化来呢?
这些企业中,都有一个灵魂人物,这个人对于企业内部不可或缺,外部是企业的符号代表。在研究这些企业时,我们发现,企业领头人作用关键,他通常具备独有的人格魅力和显著的品性。这种独特性,使他对行业有着独特的前瞻性和战略思考规划,使得企业在每一个重大的关口都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策和坚持,使得企业不断发展。
这个在行业中有魄力、有观点、有创新、有见解、有自我的企业领袖,才能成为可以创造文化的人,这个领袖本身,是企业的灵魂,是独一无二的架构师。而真正的文化本质,就存在于这个构架中,这种构架也可以称作为企业的战略构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架构,才会有品牌的光环加持,才有使之成为了可被专家总结为文化的品牌和品牌的文化。
这才是我们中国酒庄人该追求的酒庄文化本质!
文章结尾,我想起我近几年参观过国内的几家位置超然的著名酒厂,葡萄酒厂和白酒厂都有。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感触,一是对发展历史及今日成绩的敬佩,二是对文化过度挖掘后的抵触。抵触的原因是几个成功的品牌对企业文化的挖掘都存在功成名就后“修家谱”现象。因此在参观完某家酒厂的时候我发了个朋友圈,写到:沉淀理性的文化。
是的,文化是随岁月逐步沉淀下来的,不应该是刻意做出来的,更不是修家谱修出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书架堆满了书,而是需要阅读、思考及领悟,“气自华”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岁月和沉淀。
所以,对于中国酒庄,不要刻意的套用营销公式再去做什么文化,而要从基础做起、自己探索方向下的久久为功,如此才有可能让文化成为盛装,而不是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