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我也要买“真瓶”
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2010-04-30 15:53 作者:孙志云
  正规渠道、正规厂家订购的正宗五粮液,经过一番“改装”后,做成“真瓶装假酒”,再投入市场销售,却抵不过用同样外包装的假酒。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这种以假乱真的投机取巧现象,不仅仅只是在鄂尔多斯出现。(详见3月31日《华夏酒报》)
 
  看过这条新闻,笔者不禁想起那些在大街小巷,摆地摊高价回收礼品之人,与高价收购真酒外包装的没什么两样,甚至可以说就是“同伙”。但是,又不得不佩服他们的高收入。于是乎,一个冲动的想法浮于脑海,“我也要买‘真瓶’”。
 
  而后思来想去,这种违法的勾当还是不能干。因为这不仅会玷污了日渐国际化的中国酒,也会给原本就长满蛀虫的酒业市场发展,带来又一重灾难。
 
  熟知中国酒业发展史的都知道,早在几个世纪前,中国的蒸馏酒已经和威士忌、白兰地齐名。而今,后者已经风靡全球了,中国酒却始终没有真正意义的走出国门。在这一使命和责任面前,中国酒的未来之路,究竟该怎么走的问题,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然而,正当此时,市场中竟又出现了异于勾兑酒的假酒新品种——“真瓶装假酒”。说其与勾兑酒不同,在于酒的质量上,因为勾兑酒是没有质量可言的。那个时代,有人抱怨是工业酒精害了他们,也有认为是酒的错,而因此导致的有如失明、危及生命等一系列伤害,终究是弥补不了的。
 
  从健康的角度讲,相比而言虽然假酒“改头换面”了,但在质量上还是有所保证。当然,并不是说制假者更有良知了,而是他们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也逐渐开始进步了。
 
  工业酒精的勾兑酒让人听着就害怕,更不要说买来喝了。而“真瓶装假酒”之所以能够取代真瓶装真酒,一是在价格上迎合了中国人“货比三家不吃亏”的消费心理 ,“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不买有差价的呢;再者,这种酒虽不正宗,但也不会出事。套用一句哲学的语言,任何事物的存在,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然而,这种错位的市场竞争格局,却又暗藏“杀机”。说白了,这种竞争是有悖于正当利益,不符合发展规律的恶性掠夺。待到哪一天,这种假酒的新品,在市场上随处可见时,制约中国酒业发展的大灾难,也就降临了。此时,中国酒在本国内的发展都岌岌可危了,更谈不上走出国门,这一痴人才有的想法。所以,将此种病态化的发展,扼杀于摇篮之中,在当前显得尤为紧要。
 
  说来也可笑,这一监管与被监管的方式,用于此处似乎有些矛盾,或者说存在较大难度。讲的更贴切些,难不成买酒的时候,我们还要把包装拆开,先试尝一番,验明“真身”后,再行决定买与不买?如果你是商家,你愿意吗?答案不容多说,没有谁会做这般愚蠢之事。
 
  那么,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避免这一不科学的做法?可能有的人要说了,相关部门多向消费者传授识别假酒的方式方法,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看似可行,但还是没能明白,这一新的社会矛盾并非流露于外表,而是藏匿于败絮之中。再说了,这么多酒要去一一识别真假,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说,得要花去多少时间。更何况,假酒不仅仅是中国酒,洋酒就没有假的吗?等我们都会识别了,那些制假者早就富得流油了。待到那时,或许他们就不做假酒,要么该行了,要么就又研究出了,另一种规避监管措施之外的,更科学的造假方法。所以,这种被动式的监管方式,是行不通的。
 
  说来说去,还是要抓源头。这个源头不光是正规厂家,还包括销售的渠道商、经销商。厂家在生产的过程中,对每一瓶酒都进行登记编号,对每一批次的货物,都进行严格的进出登记,到了渠道商手中,亦是如此。经销商再将卖出去的酒对外包装进行有价回收。事实上,这一点早就应该学学啤酒的做法,喝过酒后,剩下的酒瓶还能有价抵换。但这其中,还应避免的一点就是,不能像啤酒那样,喝过酒的酒瓶可以随意卖给拾荒者,废品收购站也应严格要求,不准收购酒瓶。这样一来,再加上对制假窝点的跟踪打击,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事态的正向恶化。

  越这么想,感觉要真正实施起来,难度却很大。反而,我越觉得我应该去买“真瓶”。这般高额利润的空间里,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编辑:张吉山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