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1年春节伊始,各大酒业巨头又吹响了高端白酒奢侈化的征战号角,“五粮液领涨春节酒市”“买茅台需要身份证”……中国高端白酒市场从不缺少新闻,始终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头浪尖,但似乎又总给人一种不够给力的感觉,中国高端白酒奢侈化缺少什么?本期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一话题。
新年伊始,中国高端白酒市场依然沸腾,关于高端白酒奢侈化的热议也温度不减,笔者认为,“奢侈品”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奢侈的物品”,还包含“有品的奢侈”的涵义,而后者的意义甚至大于前者。高端白酒在向奢侈品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备受质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都侧重于“奢侈”,而忽略了“有品”。那么,什么是“有品”呢?
第一,从字形上看,“品”字由三张口组成,也就是说,大家都认可甚至称赞的方可称作“有品”,有品即是有口皆碑。反观中国高端白酒,在打造奢侈品的道路上,要么通过硬生生地涨价涨成“奢侈”品,要么推出新品直接定位成“奢侈”品,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的产物暂时只能称为“奢侈”品,而非“奢侈品”,原因是这两种做法都局限在“自说自话”甚至“自卖自夸”,而不是基于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之上。
同一款产品,从600元涨到1200元,消费者纳闷了:多花的600元是买了什么?同一个品牌,先是卖600多元的产品,突然推出一款产品卖1600多元,消费者又懵了:都是一样的品牌,稍微改下称呼换个包装,就多要1000多元,凭什么?类似于这样的质疑,在近期中国高端白酒市场并不少见,也成为阻碍高端白酒向奢侈品跨越的门槛之一。
笔者相信,中国高端白酒特别是一线品牌拥有广大的消费者基础,但一些高端白酒向奢侈品跨越的过程中,没能解决好产品提价升级后的消费者认同问题,导致原有的拥护者因不理解而产生质疑甚至批判,使“品”字的三张口出现缺失。
第二,人们通常说的“品酒”“品茶”,往往传递出一种慢慢琢磨、慢慢回味的细节之美,所以,“有品”还包含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等高品质的意味。
笔者记得在一个葡萄酒文案里,有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这样一些描述:一颗葡萄为了完成从葡萄到好酒的跨越,需要“精心计量过坡地的方位”,需要“刚好能迎上远道而来的季风”……在它小时候,没遇到一场霜冻和冷雨;在旺盛的青春期,碰上了十几年最好的太阳;临近成熟时,也没有雨水冲淡它酝酿已久的糖分,等到糖分和酸度完全平衡的那一刻,才被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摘下,交给最德高望重的酿酒师,而这还远远不是终点,它还要在地窖里接受时间的洗礼——“天堂并非遥不可及,再走十年而已”。
这些描述传递出的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细节之美,即便没有喝到这瓶酒,单单想象着这些画面,已经有一种美好的感觉,脑海里的这瓶酒不再普通,而是变成了一瓶有“故事”的酒,当然,这瓶酒的身价多半也已不再普通。
反观中国高端白酒,几家企业能有“天堂并非遥不可及,再走十年而已”的平和心态?或许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导致不少酒企进行大规模扩张、吹嘘产量,即使在粮食供应出现困难的时候也有大量酒类产品上市,一些高端白酒完全颠覆了“物以稀为贵”的逻辑——贵,但不稀。
笔者以为,如果是做一款以量取胜的普通产品,可以追求速度和产量,但如果是要做一款经得起反复琢磨的奢侈品,那么重点就不是产量和速度,而是细节的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