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著名作家冯骥才就“文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化产业化”的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文化应该立足于精神层面,因而难以产业化发展。一旦产业化了就必须按照商业规律来操作,就难免追求利益最大化,那就很有可能伤害到文化追求,甚至是文化原则。冯骥才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而对于当前以及未来酿酒行业的文化建设,这不失为有益的思考。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民族传统文化之中,酒文化具有其特殊性,它是工业生产与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出于产业链发展的整体需求,如何在继承保护其精神价值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加以传播推广,为企业发展和行业转型做出积极贡献呢?
当前,酒类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一方面寻求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与酒文化的和谐统一,将酒文化与企业日常的生产、管理、经营结合起来,形成系统而稳固的文化竞争力体系;同时,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了对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兼容,向着年轻化的目标发展,与时代结合得更加紧密。但除了以品牌力的形式拉动市场营销之外,像工艺精髓和精神诉求等行业高度的“软件”财富,却往往难以得到充分表现。如此一来,酒文化也就长期局限于营销工具的定位,其本身价值大打折扣。
四川白酒行业的文化建设就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样本,在精神追求之外,酒文化更是一项可以创造巨大品牌效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将文化引入到酒类市场的竞争当中,建立“名酒街”、“名酒城”、“酒圣节”等多样化的发展渠道,让广大消费者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酒类工艺和历史脉络,通过产业化的“硬件”形式,深入系统地挖掘、整合、传播精神层面的“软件”财富,由此实现品牌与文化、企业与行业、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共赢。
所以说,酒文化建设不妨“软硬”兼顾,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多做一些尝试。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