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酒品牌对于文化的挖掘营造越来越重视,喜、庆、赢、贵、雅等等,不一而足,纷纷被披上了酒文化的外衣,一时间热闹非凡。但市场却未必回报以同样的热情,甚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其中原因何在?是消费者的眼光太高?还是企业塑造的品牌文化不对消费者胃口?亦或是企业在对待酒文化的态度出现了偏差?
上下几千年的中国白酒历史,酿造出了几千年的中国酒文化,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与酒相关的事件在史料、传记、野史、小说中详载甚多,可供企业选用的酒文化素材似乎汗牛充栋,信手拈来便可妙笔生花。然而,事实绝非如此简单,如果企业在挖掘和建设酒文化时背离了自身特点,只是把一段历史、一个典故或者一篇诗词,生硬地嫁接到品牌上,充其量是一场孤芳自赏的自娱自乐,这是品牌文化苍白无力的表现,在消费者心目中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笔者认为,企业在建设或打造自身品牌文化时首先要注重把控的是产品质量,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一个优秀的品牌,应该通过优异的品质去体现内涵丰富的文化,并通过持之以恒、细致入微的呵护培育,将之与品牌诉求紧密联系到一起——融文化于品质,融文化于性格。
而且,中国的酒文化虽堪称博大精深,但也是很“挑剔”的,并非所有的精神诉求都能与之产生有效的“化学反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由单一化转向为多元化,消费理念由感性消费转向为理性消费。消费者在权衡商品的性价比基础上,更注重商品所附带的社会价值意义,这对于白酒品牌文化的定性或取向具有非凡意义。所以,在当前品牌众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白酒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应该以创新的思维来追求综合性品牌文化底蕴。
首先,从“酒”的社会属性角度去分析,所融入的文化内容需要具有新颖的时代或社会价值;更应体现出国计民生的理念和责任;体现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符合国家宏观政策的发展思路——比如水井坊多年来所倡导的“高尚生活元素”。
其次,还应该根据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心理,使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文化内容既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引领社会或行业的发展潮流;既能适应时代发展中的个性化审美观点,又能体现出崇高的社会奉献精神;既可以满足物质上的根本需求,又可以增加精神文化上的补给——比如“舍得”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再次,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酒文化内容的性质要遵从国家宏观经济政治政策的走向;树立利用酒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新思路;放眼未来,着力民生保障,提高服务一体化质量;树立中华民族文化形象,坚定向国际化标准体系相同步的新思维——比如丰谷通过“低醉酒度”新品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健康、文明、和谐的新型酒文化的传播。
正如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所言,酒文化应该建立在高品位的质量上,在此基础上,注入真实的文化内涵,使两者相映生辉,增加商品的内涵,丰富文化的表现力,使消费者在饮用时,既享受到产品本身的品质,还能感受到精神的愉悦。
中国白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精神文化的象征。对于白酒品牌来说,文化是其灵魂,是几千年传承发展的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们实在有必要慎待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