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9月16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经贸司、价监局共同召开白酒价格座谈会,约谈了茅台酒厂、五粮液(000858)、苏酒、泸州老窖(000568)、古井贡酒(000596)五家白酒企业。国家发改委在会上称,鉴于目前通胀预期的压力,行业协会及白酒骨干企业要起到维护白酒市场价格的作用,同时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不能再出现涨价现象,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照例,会后还发布了倡议书,重申:根据成本和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合理制定产品价格,不超过成本上升的合理幅度涨价,不凭借企业的垄断地位随意涨价、牟取暴利。
这是国家发改委第二次“约谈”酒类企业。上一次“约谈”是在3月31日,发改委紧急约谈了酒类行业协会及啤酒企业代表。约谈的结果是,酒类企业憋了半年没有涨价。可一俟约定期限到期,各企业立即纷纷开始涨价。这种状况与发改委对日化、粮油企业的“约谈”结果完全一致,其给人的强烈观感是:对于抑制通胀来说,你自然不能说这种办法没有作用,但真实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
说到底,在通胀形势没有切实好转的情况下,以行政力量干预微观市场,不会取得真正的结果。充其量,发改委的干预只是延缓了通胀的恶化,说好听的,是为抑制通胀争取了时间,说难听的,则是将通胀的时间尽力拉长,寄望人们感受以及现实上对于通胀的麻木,硬撑着“熬”过通胀。但正所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约谈的限定期一过企业便纷纷涨价,就是在还所欠通胀之账。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通胀的“总量”来说,没有出现丝毫消减,该承受的通胀人们照样且一定要承受,只是在承受的痛苦度和时间上,相比于让市场依靠价格自我平衡,出现了不同。可是,通胀痛感的减弱,是以时间的延长来弥补的。从这个角度,用“约谈”,用不让涨价来抑制通胀,不过是“朝三暮四”的弯弯绕,实质上并没有起什么作用。
如此而言发改委显然会不高兴,那么也可以换一个说法,“约谈”对于抑制通胀,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
发改委至今不承认出台了“限价令”,这确是实情。但这种文字游戏,在中国行政威权的语境下没有人真的会天真地去相信。以行政干预市场,而且干预的恰恰是最市场化的那一部分,一直就是围绕“约谈”的最大争议。目前对于白酒企业的约谈也是如此。酒类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茅台、五粮液这一类白酒,即便是垄断也都是自然垄断,其对自己产品的出厂价格虽然有完全的定价权,但对于终端零售市场的价格却没多少控制力。从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尽管约谈之后这些企业没有涨价,但零售价格却一涨再涨。
若想控制零售价格,除非强制相关企业不再给零售终端供货。但这肯定将招致更大的干预市场的指责,而且这种抑制供应的做法,必定对于现货价格产生助涨。实际上,不让那些对市场自然垄断的白酒企业涨价,就是在压缩供应。
如果说抑制食用油、日化产品的涨价冲动还有出于民生的考虑,不让白酒企业涨价则看不出和民生有多么大的关系。茅台、五粮液这类酒非普通民生所必需、所能轻易承受,正如销售人员所说:很少有市民买来自己喝,基本都是请客送礼,所以买的人对于价涨一两百元并不在乎。
管制一个普通人不买而买的人却不在乎价格的商品的价格,对于抑制通胀究竟有什么用呢?难道目的就是一定要找出个不涨价的模范?而如果一定要管,好像重点也不是去管企业,而是去管那些不在乎价格的人!当然,这些人似乎又不归发改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