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到2011年12月11日正好十周年。人们总是习惯在周年的时候对过往进行一次回顾,以便总结和规划。对于中国酒业来说,这十年来的成就不必赘述,一个个数字的排列摆出来看得清楚明白。
如今,站在十年回眸的这个路口,我们不妨抖一抖身上的灰尘,暂时搁下那些骄傲的数字,回想一下这十年里,有哪些是我们曾经拥有,如今却逐渐远离的?
信任。入世十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度和透明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当茅台酒价格被消费者称为腐败指数时,当央视因为酒类广告过多被批判为“酒气冲天”时,当昌黎产区因为部分葡萄酒企业造假而陷入整体危机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消费者已经不信任我们了。
不信任的另一面是焦虑。酒水厂商很焦虑——为什么消费者不信任我的产品?消费者也很焦虑——有什么是我可以信任的?
为什么信任离酒水行业越来越远?看看这十年来的年份之乱、概念纷杂、伪文化、过度包装等等,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给了消费者信任的理由了么?而当我们回过神来想要再度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时,却会发现,需要付出的成本和时间越来越多。
信心。中国白酒行业还能高速发展多久?有人说十年,有人说五年,也有人说三年。
当产能扩张被描述成白酒行业“大跃进”时,有人评价,很多酒企是在赌——谁也不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当“三公”消费被要求公开时,有酒企老板担忧道,“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个政策的浪头就会打过来”;当80后、90后的年轻消费者逐渐成长起来时,酒水行业总是绕不开一个话题:这些年轻人究竟会喝什么酒?
或许,我们不停地揣测、询问、寻求认同,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不安。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如此不安?
信仰。有一位资深的酒水营销专家在谈到中国酒水行业时说,“这是一个浮躁的行业,太功利了”。或许是这十年来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快到来不及静下心踏踏实实地酿酒、卖酒、喝酒。信仰,成为一个很遥远的词,所谓的行为准则在利益面前脆弱不堪。
没有信仰,也就没有敬畏,那么食品安全、诚信、社会责任统统不过是一句空话。一个丢失掉信仰的行业,或许可以赢得很多金钱,但它能够赢得未来么?
十年,可以改变很多。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可以不断地累积,心灵账户上的数字也可以不断地贬值。
谈到十年,笔者忍不住想起白岩松的两本书,一本是他在三十岁时写的《痛并快乐着》,另一本写于十年之后,书名叫《幸福了吗》。让人诧异的是,两个相隔十年的书名,与中国酒业这十年有着惊人的契合度——十年前尽管有“痛”,但也“快乐”着,而十年后,白酒行业的产量、销量、利税等各种指标跨越到以前不曾想过的高度,却让人不得不追问一句:你幸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