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特供”标签不可随便贴
来源: 《华夏酒报》  2012-01-16 09:19 作者:蔡经

     日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持续做好含有“特供”、“专供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等内容广告日常监管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依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及《关于开展清理整顿部分商品滥用“特供”、“专供”标识专项行动的通知》的有关要求,以酒类、食用油、乳制品、饮料、茶等日用消费品生产经营者为重点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综合运用行政指导的各种方式,指导生产经营者规范商品包装标识中的广告宣传内容,提高其守法经营意识,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目前,“特供”现象似乎较为混乱,究其本质却很简单。商家是出于营销目的,傍“大户”,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国家机构则涉嫌违规授权商标使用,或这些商标被用心不良者利用,借此牟利。“特供”的背后,是利益在驱使。


     商家爱“特供”,有收益也就会有代价。所谓授权费,便是商家付出高昂代价的一部分,这个代价最终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处于利益链条的末梢,为“特供”之后溢价的品牌,付出更多的消费成本。不劳而获的,是不当运作“特供”商标者。


     撇开“特供”本身不谈,人们更想关注的,是“特供”的这些招牌何以如此受到青睐?为什么这些品牌似乎只要与有象征性的国家机构或相关场所一沾边,就立刻显得高端起来?或者说,这样的“特供”宣传,为什么能打动消费者?


     “特供”的关键字,在于“特”。从本意来看,这个“特”字,首先包含的应该是“特别”之意,不过,其含义又不仅如此。因为这些场所能够引来遐想,这个“特”字多少也含有“特权”的意思。商家对“特供”宣传热心,心理上是认同“特权”之意的,消费者对这些虚幻的宣传买账,同样也是为“特权”的遐想所支配。


     譬如,人民大会堂“特供”也好,钓鱼台国宾馆“特供”也罢,这些场所都远离等闲之辈。一些品牌将自己与这些场所联系起来,似乎就跟权力走得很近,品牌就变得非常体面了。


     说到底,“特供”商品能够流行于市场,是商家、商标运作者,以及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游戏。缺了任何一环,这个游戏就很难玩起来。如今多个部委为此下大力气整顿,那只是在依照制度进行规范。人心里对“特”字的体认(或尽管不认同却追求),却不是一场整顿所能够去除的。


     特权是一个社会的“毒瘤”。这样的“特权”影响社会生态,也破坏社会公正。很遗憾,这个“毒瘤”至今未能铲除干净。特权车辆横行霸道、信息特权的不当占有,都是社会生活中不难看到的现象,这是“特供”得以流行的大的社会背景。可以这么说,拒绝“特供”的时代,一定是特权缺少生存土壤的时代。

     为什么某种商品跟相关国家机构或场所结合在一起,就显得特别体面?是因为主流意见认同,进入了这些场所的商品,一定经过精挑细选,是有权力者享用的商品,定然尊贵许多。


  当普通的食用油也挂上了这样的“金字招牌”,这油不经意间也似乎身价倍增,也正因此,最普通的饮料也乐于贴上“特供”的标签。


     商业不拒绝营销,只是不支持过度营销与此类消费“特权”的营销。斩断“特供”的利益链条也不难,一旦职能部门开始重视,并付诸整顿措施之后,市场上的“特供”宣传很快就基本消失殆尽。然而真正难的,是人们心里的“特权”观念,不易轻易抹去。今天关注“特供”之特,更紧要的恐怕还是要关注“特权”。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苗倩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