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片
最近,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中宣部、工信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等十多个部门开展了针对“特供”、“专供”商品的大规模专项清理整顿行动。
这次专项清理整顿行动以大型网络商品交易类网站、网络交易平台类网站、知名的搜索引擎类网站、门户网站、团购网站及销售烟酒粮油商品的著名企业自设网站为重点,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工商部门主要针对产品包装及广告宣传中出现的利用国家机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关或类似内容的名义宣传“特供”、“专供”,假借“特供”、“专供”或类似名义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以及含有销售“特供”、“专供”等类似内容的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加以清理整顿。
一时间,自上而下,各地工商部门联合经信、公安、质检、药监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大队,对部分商品滥用“特供”、“专供”标识进行专项清理整顿行动,对酒类商品进行重点清查和整治。中国酒业协会也于近日发文要求全行业自律,认真清理整顿“特供”、“专供”商品。
传统渠道“特供酒”明显减少
事实上,自打击假冒“特供酒”消息公布后,市场上的“特供酒”销售明显减少甚至销声匿迹,而作为“特供酒”泛滥的“重灾区”网站也明显有所收敛。近日,笔者在淘宝网站上搜索“特供酒”时,“特供酒”关键词已经被屏蔽,无法显示相关的产品,在苏宁易购、拉手网及百度团购等网站也均无“特供酒”,而在京东商城网站进行搜索时,只搜索到几种“特供酒”商品。显然,各大网站已进行宣传和发动,不准广告宣传和销售“特供酒”。
“特供酒”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给特殊人群提供的非买型的酒,并在商品包装上印上“特供”二字,属特殊定制酒。“特供酒”是某种特殊权利的标志,其背后的潜台词谁都清楚。而“特供”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有国宾馆特供、大会堂特供、系统特供、军队特供等。只不过,在不同的时候及不同的场合,“特供”会变换成不同的脸谱,专供或者内供不同的“人群”。可以看出,无论何种称谓,但其消费的对象却有共性,即主要集中在权利部门,普通消费者是享受不了的。
利益驱动厂家效仿“特供酒”
“特供酒”原本是几个厂家的特权,建厂年代悠久,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质量过硬,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信誉。早年的“特供酒”主要是专门提供给国家用来招待外宾或政府首脑,“特供”的范围也比较窄。但是受利益的驱动,现在许多厂家都做起了“特供酒”,但多是“挂羊头,卖狗肉”,趁机发大财。几十元一斤的酒,装进贴上“特供”标签的酒瓶里,身价就会倍增,有的甚至在市场上能卖到上千元。
“特供酒”大多是私人或权利机构和厂家通过“高级定制”的模式制造,由此催生出一条黑色的暴利链。
今年5月初,贵州省工商局联合公安、武警一起查获的“贵州汇文酒业有限公司”,未经许可违法大规模生产、销售“武警特供酒”一案,发现一瓶几十元的酒,贴上“武警特供”标签,到了市场上能卖到几千元,暴利增百倍。据业内人士透露,高级定制的“特供酒”一般经历灌装、包装、销售等环节,通过“专业经营”和“规模生产”,形成面向全国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和销售服务网络,可谓经营阵容相当庞大。
10月21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用一期的节目来揭示“特供酒”现象产生的根源。“拉虎皮做大旗”,借助特殊权利的影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提高酒品价格,提升酒品销量,为个人或企业谋取暴利,这是“特供酒”产生的根源。
但是央视所提及的“特供酒”现象,所涉及的企业并不多,这些名目张胆地在包装上印上“某某特供字样”的酒品,多是以公权消费单位的名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酒品。央视曝光的假冒“某某特供酒”不过是一些三、四线阵营的小酒厂和一批零售商而已。
禁止是有明文规定的,但是“特供”现象并未消除,不少区域品牌还是热衷于这种“特供”的营销手段。搭上公权消费的快车,无疑会带动平民的消费。这与酒品自上而下的消费习惯相关,也与由下媚上的迎合心态有关。
所以,“特供”的生存空间依然很大,要想彻底清理整顿并根除“特供酒”,所要走的路还很长。
“特供酒”易滋生官员腐败
“特供”给权利部门的酒品,价格从来就不是普通市场能够接受的。动辄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特供酒”都曾出现过,但是有一个铁律,即不同层级的公权消费单位在接待用“特供酒”上是有严格的筛查程序和价格区间的。
“特供酒”的消费天生就定位在政府官员及国企高管上,其所举办的品鉴会和促销会也是专门吸引政府官员的,让政府官员得好处,厂家受大益。“特供酒”的特供风气越演越烈,以至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三公消费”骤然升温,“特供酒”、“高价酒”、“腐败酒”已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特供”也有真特供和假特供之分,中国最知名的酒品往往是属于真特供的。但是对于这种真特供,公权消费单位目前是不允许这种特殊酒品在市场上出现的,更不允许厂家借此宣传。几年前,经常出现很多著名酒品借助进入国宴、国宾用酒而进行品牌宣传,但是这掀起了一股“国”字风,大品牌向北京进军,有条件的要上,没条件的也要上。那些算不上著名的品牌则向能够触及的省市消费市场左右穿插,直至泛滥成灾。最后不得不被以文件的形式勒令限制。
现在很多公权消费单位为了避嫌,已经不喜欢在使用的酒品包装上刻印“某某特供”的字样了。甚至玩起“隐形特供”,这些不挂标签的“特供”,不对外销售,不公开价格,只提供给少数单位、部门和个人,只能通过定制、内部渠道获得,市场上流行的“裸瓶内供酒”极具代表性。
前段时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网民在线交谈时强调,广东官员无食品特权,其中就包括“特供酒”,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要想管住公权消费单位各级官员的嘴和手,除国家舆论导向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督查,各级政府也必须以身作则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让“特供酒”无地自容,在人们的心中永久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