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行业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在2012年底遭遇了政策和产品质量的双重壁垒。看似依旧繁荣的白酒品牌似乎正逐步丧失继续繁荣的内在和外在动力,行业的调整期近在咫尺。
2001年8月,贵州茅台挂牌上市,十多年后,其股价暴涨35倍。身价暴增的不仅仅是茅台,白酒板块的平均估值都增长了50倍,而国外高浓度烈性酒上市公司仅为10~15倍。在中国股市10年“零增长”的背景下,白酒行业交出了一份极为耀眼的成绩单。
中国白酒,特别是以茅台为代表的高端白酒们之所以能赚得金山银山,除了受益于中国近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红利外,饥饿营销、营造稀缺功不可没。
每一年的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招标更是在全国民众面前把这种稀缺的氛围营造得更加浓烈。参加央视招标既是因为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是白酒营销的绝佳阵地,又是在资本市场面前做个姿态,表明自己“不差钱”,给投资客们甚至经销商们吃颗定心丸。
当市场普遍认为高端白酒稀缺,那么价格的上涨也就不可避免。在这一大背景下,贵州茅台以毛利率91.57%稳居榜首,山西汾酒以76%居于次席,连续多年25%以上的行业增速更是羡煞无数大佬。所以,柳传志、史玉柱等资本大佬纷纷杀入白酒行业。
但一纸“禁酒令”给几近疯狂的中国白酒行业泼了一盆冷水。2012年3月26日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禁止用公款购买高档酒”。2012年12月,中央军委印发《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其中,在有关公务接待上的要求是“不安排宴请,不喝酒,不上高档菜肴,不送纪念品和土特产,不安排住地方宾馆,住招待所不增配高档生活用品。”在“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的消费特色之下,这一禁令无疑于釜底抽薪。而高端白酒动辄千元以上的价格,使得单一模式的公务消费很难在短时间内变为民间消费为主、公务消费为主的双轨机制。丢掉了一大块公务消费市场的中国高端白酒,调整期还会远吗?
此外,白酒企业在大肆营造稀缺的同时不断扩充产能。2011年白酒产量达1025万千升,2012年可能突破1100万千升。高端白酒们同样不遑多让,2012年,茅台的基酒产量可能达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到4.5万千升,而五粮液更是扩充10万千升的产能,洋河、水井坊等也积极扩军备战。
中国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一定是原生态酿造,需经过经年累月的发酵和酝酿,而这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与此同时,近来频频曝光的“勾兑门”、“塑化剂风波”等一系列问题将白酒行业推向了悬崖边缘。
当然,产能大跃进是引发白酒行业质量危机的罪魁祸首,但究其根本则是质量链出现了问题。农作物的种植、制曲、发酵、包装等一系列的环节都必须严格保证,不能有丝毫纰漏,任何一环出了问题,产品质量都无法保证。
1999年6月,可口可乐在欧洲深陷质量危机。比利时有120人、法国有80多人在饮用可口可乐之后,出现呕吐、头昏眼花及头痛等症状。一周后,中毒原因才被查清——包装瓶受到污染。除此之外,可口可乐还爆发过多次的质量问题,但可口可乐始终屹立不倒。为何?因为每一次的质量危机之后都会进行质量链的整合完善。但多年来大跃进式的中国白酒品牌们似乎并没有打通质量链,更谈不上危机之后的修复。
2013年,中国白酒的调整期即将来临,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危险与机遇并存,节点又是另一个起点。行业洗牌一方面为新的白酒品牌提供了市场机会,同时也为中国白酒回归传统、回归品质、回归价值积淀、重返民间、品牌重塑、回归良性发展、挤掉泡沫奠定了基调。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