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国内白酒市场是几亿消费者组成的一块“大蛋糕”,那么现在许多企业眼里却只有“蛋糕”顶上那一颗“樱桃”。
在严控“三公”消费、全民提倡“光盘”的大背景下,“樱桃”只会越来越干瘪,酒企放低视线深耕大众市场才是正道,但也得保质保量。
日前中央五部门联合发文,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这一政策影响面甚广,但大众的目光还是第一时间投向了烟酒,毕竟近些年,天价“特供”烟酒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近期利空不断,烟草巨头尚无缘国内资本市场不必细说,但白酒业可就“屋漏偏逢连夜雨”。陆续出台的白酒公司年报显示,虽然整体而言去年全年业绩不俗,却难掩四季度开始的颓势。由于严控“三公”消费已成趋势,市场普遍预测相关公司一季报业绩还将下滑。此次国家重拳治理“特供”也将使白酒的公务消费市场再度承压。
从各种渠道流向市场和餐桌的“特供”酒形形色色、真假莫辨,其中应该有为国家机关某些部门量身定做的“特需专供”产品,质量或某些指标较市售产品高几个级别,但更多的只怕就是过度包装、市场营销的手段,制售方借此赚得超额利润,酒客则在微醺之际获得身份上升的快感。但“特供”不论真假,其背后都是对行政权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力赤裸裸的献媚之举。
实际上,近年来白酒企业对由公务市场和高消费群体构成的所谓“高端细分市场”也是有点用力过猛。不过,此前落幕的第88届全国春季糖酒会上终于传来了积极的消息:不少名酒要放下身架争做“民酒”了。
名酒想做“民酒”,降价的同时首先要保证食品安全,对于食品饮料业,这是个起码的门槛。白酒企业想发力中低端市场,体现在主销产品终端售价降低,营销、物流成本是很难降的,生产成本则必须降低,这也对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特供”、“专供”标签满天飞,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原因是产品有着“安全无害”的暗示。这一点上,国内乳业市场可谓前车之鉴,现今国人向全世界采购奶粉,其惊人的购买力令国外商家又爱又恨,而国内不少乳业企业却被冷落在旁。
所以,食品安全问题不解决,别看“蛋糕”那么大,还是吃不进嘴。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