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由需求拉动的,如政府公共投资的需求、国际商品的需求以及国内的消费需求,三种需求从各个层面推动经济的发展,满足整个社会总的需要。经济的良性循环与消费者信心具有极强的正相关性,经济的景气指数走高、个人薪资收入提高导致个人消费者消费欲望提升,而商品销售的快速增加会导致企业利润增强,整个经济从而良性循环、持续向好。
我们看看哪些指标能代表消费者的信心指数,最具代表性的是每月公布的就业报告,就业人数增加就代表经济的持续繁荣,预示社会整体消费能力提升;反之,就业人数减少,人们的消费态度便趋于保守。就业人数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复苏的提前指标,往往预示一个新的经济景气周期的开始。
当经济发展逐步繁荣,最终会导致过热,如利率上升、原材料价格高企、产品销售不畅。此时,企业会减少开工,甚至会裁员。所以,此时失业率就是一个判断经济变化的重要指标,失业率指标高企预示经济的走缓与不景气。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较低的失业率预示经济的景气向好,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过低的失业率往往是经济逐步质变的开始,失业率过低就会导致用工紧张、企业的产能将会达到极限,此时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此时往往预示通货膨胀的到来,反过来制约企业的产能扩张和商品的销售速度,此时还会发生利率上升等,经济的过热现象就有可能发生,随之限制性政策就会出台,导致经济减缓。
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它是通过第三方调查问卷的方式,询问消费者对经济的看法、收入增长情况、通货膨胀、耐用品消费态度等来了解大众对未来经济的信心。最著名的指标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指数在100说明消费者对经济的看法非常正面、经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济处于较好的景气周期、大众愿意增加消费;但指数低于80,预示经济的减缓甚至于进入衰退甚至萧条周期,大众消费信心便会趋于保守,导致社会商品零售额下降。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的是,美国消费占经济的70%以上,所以消费市场活跃就预示美国经济的向好,而在中国消费拉动经济的比重占比只有30%不到,所以在分析消费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每个国家经济结构的不同。
上届政府温家宝总理对中国经济自2009年以来的复苏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树立信心”,显示政府对经济的把控能力越来越强,但2013年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台后,李克强总理针对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又提出尊重市场规律、发展健康民生经济的新发展模式,政府放权、由市场自身的发展解决老百姓的收入结构,提升内需消费占GDP的比例。而事实上,消费者信心首先来自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如医保、养老、政府廉洁的建设,其次经济的发展才是消费者信心的最终保障。因此,政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市场,老百姓勤奋劳动提升自身收入,最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消费驱动经济的持久发展模式。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