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小心名酒的“品牌自杀”
来源: 《华夏酒报》  2013-09-09 15:48 作者:尹贵超
  近段时间,不少名酒企业纷纷推出了自己所谓的“腰部产品”来挺进市场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拯救不断下滑的市场份额,真实目的无非是不择手段地抢夺机会市场。
  一家徽酒企业老总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对名酒企业推低价产品嗤之以鼻,在他看来,“腰部产品”的说法实际就是一个伪命题——品牌的价值和价格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价格降低的产品就是对其品牌价值的稀释和破坏,所谓的“腰部产品”只是一个可笑的噱头而已。
  市场好时,随意抬高价格,可以不管不顾民生需求和市场环境,一旦市场恶化,企业回过头来推“腰部产品”,降低价格抢占份额,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勇于担当的企业应该做的事情。
  企业这种短视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其品牌的价值,使得产品的价值和价格出现了背离,这对企业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俨然是一种“品牌自杀”行为。
  况且,企业这样的行为,你又如何向消费者解释?自欺欺人、自相矛盾的做法之后,又将用什么来支撑品牌未来的成长空间和价格底气?
  酒业正处于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和经济变化的大潮中,古旧的方法和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了,如果还是在老套的模式中倚老卖老、自大高傲地延续着,以一种近乎癫疯的态度来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总有一天会被市场,被消费者抛弃。
  为什么这么说,是笔者在危言耸听吗?
  回想一下,始于1952年的历次名酒评比,是促使我们白酒行业逐渐从迷茫走向清晰的一个系列过程,比如对酿酒品质的研究,香型的确立和白酒技术规范的指导等,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期间也由专家们评选出了一些当时来看表现不错的酒作为“名酒”,作为行业发展的典范成为同行们学习的榜样。
  不过,专家毕竟不是消费者,专家评选出的“名酒”也并非就是消费者眼中的“名酒”。
  有些名酒企业在长时间快速发展膨胀中忽视了一点,就是白酒的消费群体是谁?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民酒”而不是“名酒”。
  这也是为何在后来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很多当时的名酒企业纷纷陷入萎缩状态,甚至破产重组,因为市场检验名酒的标准已经变了,脱离了计划经济时代之后的消费者们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他们眼中的名酒将更多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品质,比如责任、理性,生态和文明。
   而这些,恰恰是一些名酒企业欠缺的。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一个企业的市场和机会,是自己企业的名声和效益,而不是整个行业的大局和前景,不是整个白酒行业应该如何和谐共处,团结向前。
  所谓的名酒企业究竟对这个行业起到了怎样的带头作用?是否真的在引领行业向着健康文明、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团购渠道的演变发展到现在这种“烂尾模式”,难道不是名酒企业带头的作用吗?甚至有的企业的团购公关细化到对应政府部门不同级别的局长、处长、科长都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公关标准,这难道不是在诱导腐败?为了占据这一块政务市场,企业就挖空心思地去公关、去诱导消费,看起来,市场是做大了,到头来却是对企业品牌资源的一种掠夺和消耗。
  也因为部分名酒企业的引领使更多企业开始了这种盲目团购的模式,也才导致了现在整个行业要背负国家层面的“禁酒”行为,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
  纯粹的团购模式,就是让利给消费者,减少渠道环节,压缩销售成本,这才是正道。
  作为名酒企业的领导者们,眼光一定要放长远,坚守做企业的责任和底线,我们这个行业的市场很大,但领军企业就这么几家,如果要想得到行业众多企业的尊重和拥戴,领军企业们无疑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知道,名酒的标签其实没有也不应该有“终身制”,要放到市场中接受消费者们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检验,这既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的一种警示和激励。
  一味地炫耀自己的“名酒光环”,而不实实在在地去研究市场,去寻求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沉下心来带领行业向前发展,甚至于进行“品牌自杀”行为只会让以后的路越走越窄。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苗倩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