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个葡萄酒假内行,我喝酒总是听从别人的建议,想法也总是盲从他人,我不需要亲自品尝一款酒就知道它的好坏。那时我只有23岁,我喝过的酒可能不会超过10款。”
不幸的是,这种情形在葡萄酒界比比皆是。喝葡萄酒的人包括两种:假内行和不懂酒的普通消费者。前者操控着葡萄酒行业,他们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葡萄酒算得上好酒,一瓶葡萄酒应该值多少钱,赤霞珠和美乐有什么区别。后者则总是云里雾里:有谁知道答案?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些?
显然,这些问题在所谓的“主流葡萄酒媒体”很难找到答案。他们的目的往往是进一步加深葡萄酒的高深莫测而非实实在在地教育消费者。他们把每款酒按照百分制进行分类,让你为是否一款40美元、89分的酒比另一款90分、50美元的酒更超值而纠结。
这就不难解释,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兰西悖论”(French paradox)极大地推动了葡萄酒的发展——酒质显著提升,购酒更为便利,酒厂数量也自1975年以来翻了6倍,甚至封瓶都采用了螺旋盖等替代方式,但就人均消费量而言,美国人消费的啤酒仍然是葡萄酒的3倍,烈酒仍然是葡萄酒的两倍。加州葡萄酒协会(Wine Institute )的数字显示,目前美国成年人每月人均消费葡萄酒量仅为一瓶,这意味着30年来美国人均葡萄酒消费一直停滞不前。
最好的酒未必品质最佳
10多年前,我被报纸《Star-Telegram》聘为《葡萄酒吝啬鬼(The Curmudgeon )》专栏作者,我的工作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一直是为普通葡萄酒消费者说话,为他们解惑,尽可能“吝啬”地捍卫廉价葡萄酒的价值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愉悦。
作为一名媒体人士,我的责任是为读者写作,而非证明我比他们更聪明,这就意味着用清楚明了的语言,而非行业术语为他们提供建议,如何选择他们能够买到且价格实惠的葡萄酒。其次,我是一名来自芝加哥的啤酒消费者,而非一直处于葡萄酒的氛围中长大,我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因为我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葡萄酒作家Darryl Beeson认为,最好的葡萄酒未必就是品质最佳的葡萄酒,而是那些和我们一起经历了某些重要时刻的葡萄酒,比如第一次约会、孩子出生、期待已久的假期。也就是说,葡萄酒的好坏取决于和谁一起分享,在哪里喝,这些因素和酒的品质一样重要。
这也正是欧洲人对于葡萄酒的态度。他们认为葡萄酒并不是为了某些特殊场合而出现的,也不会只买评论家推荐的葡萄酒。在欧洲,葡萄酒像餐盘和餐具一
样,每晚都会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即便今天,整个欧洲的葡萄酒消费都在下滑,众多葡萄酒评论家都在预言欧洲的葡萄酒传统正走向末路,然而事实是,目前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的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仍然是美国人的5倍之多。
是时候改变消费态度了
当然,欧洲人的葡萄酒饮用历史远远早于美国人,他们从4000年前就开始饮用葡萄酒。
与美国相比,欧洲在葡萄酒行业拥有先天优势。首先,德国以南的欧洲大陆是种植葡萄的理想之地,能够出产高品质的葡萄酒,包括赤霞珠、美乐等。其次,过去的3800年里,饮用葡萄酒一直比饮用水安全得多。经过发酵酿制的葡萄酒能让人免于遭受某些疾病,那为什么美国人不每餐饮用呢?这就要从美国葡萄酒业的发展历程说起。
美国的现代葡萄酒产业起步于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这之前,美国人喝啤酒和朗姆酒,后来开始喝威士忌。19世纪60年代,美国成年人每年的平均烈酒饮用量为2加仑,相当于约200杯鸡尾酒,为葡萄酒的20倍。随后,禁酒令破坏了处于萌芽期的葡萄酒业,却无法阻挡民众对葡萄酒的热情。不过在19世纪,美国葡萄酒业的中心在俄亥俄州和密苏里州,而不是加州。
与此同时,啤酒和烈酒却在飞速发展起来。这两种酒的酿酒原料是玉米和小麦等谷物,这些原料随处可得。加之当时物流并不发达,高速运输无法实现,想要把密苏里州的葡萄酒运往纽约,几乎和将法国的葡萄酒运往纽约一样难。于是,人们普遍选择饮用当地出产的啤酒和烈酒。
“在过去的5年中,美国市场上很少能看到普通的廉价餐酒,低价加仑罐装酒几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毫无特色的加州产的红、白葡萄酒,这些酒包装华丽,价格也非常昂贵,上涨到先前的2.5倍,而各类广告促销也铺天盖地而来,试图让我们相信这些我们根本不愿购买的酒物有所值。”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段文字并非出现在21世纪的Wine Curmudgeon专栏,而是美国最早的优秀葡萄酒评论家之一Frank Schoonmaker在1947年所写。
难道现在不是我们改变消费态度的时候吗?我们是不是已经等了太久?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Yes”,而现在,做出改变已经是当务之急。
wine-searcher撰稿人JeffSiegel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