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果露酒 > 正文
保健酒要在“阳光”下发展
来源: 《华夏酒报》  2015-08-26 10:10 作者:杨孟涵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一则通告,将诸多保健酒企业涉嫌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行为曝光天下,知名企业也涉嫌其中,保健酒行业的隐秘面纱似乎被揭破。诸多人士认为,这个案例对于保健酒行业的负面影响力并不亚于当年酒鬼酒遭逢的“塑化剂事件”。

  7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通告称,51家企业因在69种保健酒、配制酒中违法添加西地那非(俗称“伟哥”的药品成分)等化学物质,并在产品名称、标识、标签上明示或暗示壮阳、性保健等功能,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关于“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的规定,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现已被要求立即停止生产,并召回全部在售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椰岛鹿龟酒名列涉嫌者名单,这意味着以往那种只有中小企业才有问题的通行看法已经被打破。

  保健酒乱象横生

  实际上,之前一些小作坊式的保健酒企业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现象早已有之,但是类似于这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大范围的曝光、对其添加成分、涉及产品的揭露,则尚属首次。业界人士认为,实际上,保健酒行业问题由来已久。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公告,初步查明,违法添加西地那非的有15家企业27种产品,包括山西曲沃县吉利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沃国健酒1种产品,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宇田鹿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鹿鞭酒、鹿血酒、鹿茸酒、鹿筋酒、鹿尾酒、鹿茸血酒、鹿心血酒、鹿尾鞭酒8种产品……

  初步查明,违法添加他达拉非、硫代艾地那非、伐地那非、红地那非等(均为与西地那非类似的化学物质)的有5家企业7种产品。调查的涉嫌违法添加他达拉非、硫代艾地那非、伐地那非、红地那非等化学物质的产品8种,涉及标称企业7家。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求,上述生产企业要立即停止生产、就地封存违法产品,召回全部在售产品,并将去年以来生产、销售数量及销售流向报告当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汇总企业停产、封存、召回情况,于8月15日前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嫌疑名单让业界震惊,因为一直以来,椰岛鹿龟与劲牌齐名,同为保健酒业一线品牌。海南椰岛在事发后的澄清公告中指出,包括贵州、沈阳等多个省市的相关部门对涉事产品椰岛鹿龟酒进行了抽检,均未检出含有违禁物质。

  据监管方面专业人士介绍称,目前市面上许多宣称有治疗功效的保健酒产品,大多非法添加化学物质、西药成分,例如一些号称可以壮阳、降糖的保健品。

  记者注意到,此次公布的51家企业69种产品之中,仅有少数拥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其他大多没有相关批文,也就是说,它们不属于保健食品却被称为是保健酒。

  资料显示,2010年的时候,全国3000多家做保健酒的企业仅有不足20%拥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这种状况直到如今并能未改观。

  实际上,在诸多销售终端、媒体平台上,保健酒的功效宣传文案、视频数不胜数——大多宣传其治疗功效,例如针对老年疾病、肾虚等问题。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电视台等机构对于保健酒的审核较为松散,导致了诸多夸大功效宣传的广告片以专题片的形式堂而皇之广泛播放。

  业界人士表示,传统的药酒、具备养生保健功能的白酒在中国源远流长,很具备民间基础,这就成为现代保健酒大肆泛滥的根源之一,加上销售渠道、媒体平台的推波助澜,导致保健酒各种问题频发。

  有酒业专家表示:保健酒对基酒、泡药酒的技术要求不是很高,所以进入门槛比较低。加上消费者的盲目信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监管,保健酒很有可能重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蹈保健品市场的覆辙。

  造假形成产业链,添加成本每瓶仅需0.1元

  一面是保健酒企业在食药监部门的监管下大规模沦陷,另一面则是市场需求引发的非法添加产业链逐步形成。

  “非法添加化学物质可以快速达到所宣传的功效。”一位知名人士表示,保健酒往往以功效相标榜,其中壮阳功效是重要一环。如果添加西地那非、他达那非等化学物质的话,可以快速达到壮阳功效,对于企业来说,是低成本、高效能的方式。

  在这样追求表面功效的影响下,诸多保健酒企业纷纷加入到非法添加大军之中。从而与诸多不法分子形成了非法添加供应的产业链。

  根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非法添加的西地那非等化学物质国内并不能生产,但是通过中间商可以从国外获得。而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则是通过采购批发网站,与这些供应商接洽,非法获得这些化学物质,并添加到保健酒产品之中。

  有经销商表示,在诸多保健酒生产企业那里,已经形成了伟哥壮阳效果第一的观念,因为伟哥是合法药品,所以他们并不认为添加这种成分属于犯罪。实际上,保健酒添加西地那非成分的化学物品,已经是这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一家食品添加剂企业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销售的西地那非产品,主要来自于印度,在印度都是合法销售的药品。而国内许多保健酒企业,包括较为知名的企业,都从他们这里进货,添加到产品之中。

  一家食品添加剂企业的采购平台上显示,他们所售的甲磺酸西地那非,服用30分钟后有52%的人起效,1小时后有82%的人起效,本品半衰期为5至12小时。甲磺酸盐西地那非服用量为50~100毫克,建议东方人服用量为120毫克。

  据称,目前市面上出售的西地那非,一种是500元/公斤,另一种是1200元/公斤,前者易被检出,后者则很难被食药监部门检查出来。

  按照每200mg兑1斤酒的比例,1公斤西地那非大约可以勾兑5000斤酒,也就是说,每瓶白酒(1斤标准)添加西地那非的成本最低仅仅为0.1元,最高也不过是0.2元。

  “如此低的成本,但是功效却十分突出,企业自然趋之若鹜。”一位业界人士表示,在企业追求表面功效、追求低成本、消费者追求疗效的带动下,添加产业十分兴旺。

  据称,市场上很多仿冒保健酒,甚至仿冒白酒,都会添加一些西地那非。

  一些没有什么知名度的小酒企为了能将酒卖出去,会仿冒一些知名品牌的保健酒,其味道没有真保健酒那么好喝,于是就往里边添加一些西地那非,喝完后容易让人兴奋。一些小商店里销售的很便宜的品牌保健酒,一般都是加过西地那非的。

  不仅仿冒品牌白酒的酒企可能会添加西地那非,一些地方上的小酒厂也会为了提高白酒销量从而打出壮阳的名号往里面添加西地那非。

  有媒体曾报道湖北建始县一家名叫九道泉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的酒厂,为打开酒的销路,快速赚钱,暗地里在酒中添加西地那非违禁化学药品,最终酒厂负责人被刑拘。

  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说法,虽然西地那非等化学物质是合法药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是处方药,而作为保健食品的保健酒,在未经过医生授权的情况下,擅自添加这些成分,有可能导致消费者产生一系列健康问题,甚至会危害生命。

  但是基于利益,目前非法添加剂与部分保健酒企业已经合流,并形成了一种产业链条。

  “根据媒体的报道,现在非法添加的那些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或是新成立未打开销路的企业,只好选择这种成本低廉、功效显著的方式。”一位业界人士表示,这种产业链的形成基于利益与市场需求,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保健酒行业的认识误区、标准化不足等问题都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传统品类亟需标准化

  在诸多业界观察人士眼中,此次事件对于保健酒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必有重创。而问题的产生,一方面与消费习惯有关,另一方面则在于标准的缺失。

  有企业人士表示,目前保健酒有主打功能性的,也有主打滋养养生的,前者较为明确化,而后者则较为模糊。

  “譬如主打功能性的保健酒,有主要宣称对风湿有效的,有宣称对壮阳有效的。”这位企业人士说,比如像鹿茸酒蛇胆酒等等这些都是古代的保健酒,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现在一些主打壮阳功效的保健酒企业,则是延续这种做法。

  据称,早在汉唐时期,就有将药材入酒的做法,以此增加其对于饮用者的健康功效,类似于传统鹿茸酒、鞭酒等都宣称有壮阳功效。

  “壮阳功能酒在宣传上与过去一脉相承,但是制作上却未必。”这位企业人士表示,传统的具备壮阳功效的酒类在制作上极为讲究。

  除了酒体之外,最为重要的是药材部分,要用珍贵的中药材浸取或者酿制。

  但是这带来几个问题——首先是药材往往很珍贵,或不易取得,或极为昂贵;其次,这种传统制作耗时耗力。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他们往往追求快速生产、低廉成本。例如添加西地那非的话,一瓶酒的成本仅仅增加0.1元,这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快速致富的捷径。

  “消费者还是坚信保健酒有功效性,这就给了很多小企业以可乘之机。”这位人士总结说。

  而标准的缺失成为最大的问题,也是阻碍保健酒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关口。

  著名酒业专家朱玉增就认为,目前保健酒行业最大的缺陷是行业标准缺失——“中药保健行业一直耽于内乱,缺乏标准规范和有序的竞争环境,尤其是发展迅速的保健酒行业,尚无明确的国家标准出台,毫无参照意义的白酒标准对保健酒的把关没有任何意义” 。

  除了乱用化学物质之外,即便是使用真材实料,也会存在问题——例如很多保健酒产品,都是只标成分,不标具体含量,这其实给消费者饮用埋下了隐患。中医专家表示,很多保健酒中都有西洋参和鹿茸的成分,这两种东西泡酒少了不见效果,但如果用多了对人的身体也是种损害,不能喝参茸酒的人喝多了还会出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诸多添加、非添加的保健酒问题,都是标准缺失惹的祸,对于使用真材实料的保健酒而言,用什么成分,需要用到什么比例?这都是需要标准明确化的。保健酒作为一种食品,理应按照食品法规制度进行监管。但由于其同时属于酒类产品和保健类产品,我国对该类产品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和统一的定义,再加上准入门槛低、技术规范和标准不够明确,使得各保健酒生产企业的用药配方和功效不统一。在保健酒行业整体标准缺失的情况下,非法添加在所难免。

  监管方面也存在着问题。据悉,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以前由质监部门负责,2013年机构改革后交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

  但在当下,虽然国家层面的交接已经完成,但有些地方的机构改革仍在进行中,有的地方虽然已经交接,但是无论从检测设备还是监管队伍,目前仍未到位。所以说,各地方监管部门对于保健酒的监管,大多数还处于经营环节的监管,而生产企业的监管基本上处于一种行业自律的状态,这一漏洞使得一些保健酒生产企业有恃无恐地违法生产。

  (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施红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