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中国人购买拉菲(Lafite)葡萄酒通常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身份而非出自对酒本身的喜好。在我看来,中国人邀请一位葡萄酒大师出席某个场合也是出于同一目的。他们将其作为拉菲或其他名庄酒的替代物,对于这位人物名头的重视远超过对其本人的赏识。
假设有一位名叫Pat Smith的葡萄酒专家,他不仅担任葡萄酒顾问,还著书写作以及教授葡萄酒课程。即便他在行业内很有名气,也不太可能登上中国报纸的头条。但如果名字后面加上“MW”(葡萄酒大师)两个字母,变成了Pat Smith MW,就大不一样了,这个名字随即就会成为酒展、品酒会或者五星级酒店招揽客人的名头。
有趣的是,随着中国人对拉菲兴趣的下降,对于葡萄酒大师这一名号的兴趣似乎不断上升。
总部设于中国香港的精品葡萄酒杂志《朗潘(LE PAN)》近日在美国加州纳帕谷举行酒会,庆祝9月~10月号“纳帕特辑”出版发行。出席酒会的嘉宾除著名导演Inglenook、酒庄庄主Francis Ford Coppola(代表作有《教父》三部曲)、Harlen Estate酒庄创始人Bill Harlan、Colgin Cellars酒庄创始人Ann Colgin等纳帕酒界重量级人物以外,还有包括首位亚裔葡萄酒大师李志延(Jeannie Cho Lee MW)之内的至少6位葡萄酒大师。该杂志去年在中国举办的一场品鉴活动竟然邀请了7位葡萄酒大师,就中国人对于数字“8”的狂热来看,不久将来的一场品鉴活动出现8位葡萄酒大师也不足为奇了。
拉菲和“葡萄酒大师”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高品质”的象征。
我曾经与大约40位葡萄酒大师有过接触,他们大多学识渊博,幽默风趣。在葡萄酒行业中,每提到MW都会让人心生敬仰,但成为MW的路程也十分漫长艰辛。报考MW的前提是,你已经有一些葡萄酒基础知识储备和相关的工作经验,而且必须通过了WSET 4级的考试。MW考试要求极高,被行业内视为专业知识的最高级别之一。考试分为三个部分,需通过理论和盲品实践两项考试,方可进行后面的研究报告考试。而研究报告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来自任何科学、艺术、人文等领域和葡萄酒有关的选题。
因此,要成为一名葡萄酒大师并非易事,目前全球仅有 340 位葡萄酒大师。
3年前,在我协助举办的的宁夏葡萄酒挑战赛上聘请了两位葡萄酒大师——杰西斯·罗宾逊(Jancis Robinson)和里茨·撒切(Liz Thach),今年的赛事则邀请了安德鲁·卡雅(Andrew Caillard)。为什么选择以上几位?这主要是考虑到他们都有中国产区参观的经历。罗宾逊自10多年前就开始访问中国葡萄酒产区,首次于2002年到访新疆。
撒切曾到中国参加过数次会议,卡雅也定期到访中国产区,同时也是记录片《红色情结(Red Obsession)》的助理制片人。当然,这些人共同的先决条件是拥有“MW”的头衔。
鉴于葡萄酒对于中国人还有些“高大上”的印象,而葡萄酒大师们也宣称他们正在致力于让葡萄酒变得更“易于接近”,我想在活动中邀请葡萄酒大师到场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我们还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注意力放在瓶中酒的品质而非酒标上,我们希望他们对于葡萄酒人士也更注重其本质而非仅在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意其名字后面的“MW”。当然,这里并非置疑葡萄酒大师的才能,只是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要想创造一个健康的葡萄酒环境,回归实质才是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