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首个“全国理性饮酒日”,这一活动由中国酒业协会发起和主办,由商务部、食药监总局、工信部、卫计委等部门指导,由中国酒业协会酒与社会责任促进联盟承办。在活动当天,除北京设置主会场外,上海、广州、重庆三地同时开通分会场,四地齐力发声,而在成都、贵阳、南京、合肥、杭州、青岛、烟台、保定等300余个城市,则同步推出市场活动。
如此巨大的影响和声势,如此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从各个方面来看,此次“全国理性饮酒日”活动都堪称酒行业的里程碑事件。今后,每年十月的第三个星期五被定为“全国理性饮酒日”,这一天都将成为每年里的理性饮酒推广高潮。
鼓舞欣慰之余,我们并不能满足于此,我们要追求每天都是“理性饮酒日”。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理性饮酒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绝大多数饮酒场合,人们都有理性饮酒的自觉意识,但从意识到行为,理性饮酒还有相当一段长的路要走。所谓理性饮酒,其范畴不仅仅是适量饮酒,而且包括科学的饮酒方式、文明的消费文化以及拒绝酒驾等一系列的饮后行为。
要达到这一系列目的,仅靠一次推广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每年一次的“理性饮酒日”,也难以达到充分效果,唯有通过长期、持续、广泛的引导传播,才能使理性饮酒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相对而言,欧洲国家酒类消费的理性化程度较高,但从数据来看,其人均酒类消费的绝对数量却一点也不少。2014年,欧洲人坐稳了人均啤酒消费国的前十把交椅,其中捷克人以143升/年的人均消量遥遥领先。而啤酒消费总量占到世界消费总量1/4的中国,人均消费量只有34.2升/年,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喝不到70瓶500毫升容量的啤酒,基本上是5天1瓶的节奏。
人均酒类消费量如此之大的欧洲国家,是如何做到理性饮酒的呢?在另一组数据中我们或能找到答案。同样是在捷克,人均啤酒消费量近400毫升/天,当地的酒类消费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天天饮用、少量饮用,慢慢享用,细细品味。
在很多西方国家,人们的酒类消费主要变现为非佐餐的解渴、休闲、聚会等长时间慢饮。这显然与国内酒类消费的低频次、高强度等特点截然不同。以啤酒为例,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啤酒消费有90%以上是发生在餐桌上,而且是短时间内的大量饮用。
两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更加科学、健康的饮酒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方式,应该是日常、适量饮用,或者说,让每天都是“理性饮酒日”。
在“全国理性饮酒日”的广州分会场,华润雪花啤酒(广东)有限公司代表表示,将积极投入力量,支持宣传理性饮酒,在今年10月至12月期间,雪花啤酒广东公司将选定150个目标社区,约240个售点宣传终端,累计推出9000余场理性饮酒宣传活动,预计有效覆盖约100万人次以上。
将理性饮酒的宣传推广工作,渗透到日常当中,与企业的营销工作结合到一起,这将使每天都是理性饮酒日的目标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另外,理性饮酒的宣传推广,还要走出大城市,走进广阔的三线城市、农村市场,像酒企做渠道下沉的工作一样,让理性饮酒“下沉”。事实上,在很多大中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理性饮酒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消费者的健康和自我保护意识更强一些,我们应该把理性饮酒的宣传推广,进一步延伸向广阔的市场空间,使酒类消费的理性化程度得到普及性提升。
在首个“全国理性饮酒日”,我们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接下来还要步步推进,积跬步以致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