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北京市场多家超市最近陆续提高五粮液产品价格,涉及52度、39度等15种规格产品,每瓶提价幅度高达50元,给出的提价理由之一是“为满足消费者身份需求”。(详见《华夏酒报》12月17日6版,中国酒业新闻网
/html/201012/17/20101217091908100165.htm)
“雷人”的理由真是层出不穷,之前称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增加尚且可以得到消费者的一丝谅解,但这次如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此不给力的涨价理由着实让笔者吃惊。
且不说这提价50元对某些“价格不敏感的消费群体”并无实际性的影响,而相比之前769元/瓶的52度“水晶盒子”五粮液来说,提价50元更是意义不大,消费者关注的不是“50元的面子”而是“五粮液”三个字,所以,笔者建议可以考虑涨价500元,让消费者觉得“更有面子”才行。
不仅如此,还让人捉摸不透的是厂家表示并没有提价,涨价是“经销商的市场行为”,而经销商却说“得到了通知”,反正厂商之间相互扯皮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在乎再多扯几次,可问题是,到最后这扯不清理还乱的“扯皮费”谁来买单?
市场经济下,涨价是市场行为,企业有定价的权利,就像每个人有言论自由一样,但如果是名人,就要注意自身行为的示范作用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否则,就会招致骂名。名酒如同名人,具有一种辐射效应和品牌示范作用,影响的是一批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如果名酒出了格,结果也是一样。
高端白酒价格的节节上升,带动了其他区域性二线白酒的跟风效仿,反映了中国消费经济的畸形,以及奢侈品供应公务化的现象。财经评论员叶檀一篇题为《茅台酒价格是什么指标?》的文章直指国内的“腐败行情”,指出“中国高端白酒一飞冲天,这不是内需之福,而是腐败之祸。”所谓的高端白酒,业内早就有“买的不喝,喝的不买”的总结,每到年底茅台、五粮液供不应求,托关系走门道才能买到,足以说明问题。
笔者认为,茅台和五粮液已经走到了消费的“边缘地带”,而这个“边缘地带”是以价格不敏感型消费群体为主,当惯性涨价找不到合适理由支撑的时候,当舆论压力和相关部门着手加强监管的时候,高端消费市场就会产生“高价位风险”。
虽然不同于针对今年以来蔬菜、大蒜等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行为,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了一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的案件,但“炒房不如炒名酒”的现象表明白酒运作已经游离了其作为消费类商品的本来属性,当投机经营、公款消费、哄抬价格让我们忍无可忍的时候,距离这个行业的“行政强制性规范”也就不远了。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