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酒报》: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中国葡萄酒在中低端市场更具竞争力,进口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葡萄酒则在高端市场上占主导,二者的冲突并不大。您怎么看现在中国市场上国产酒和进口酒的竞争态势?
沈忠勋:中国葡萄酒在中低端市场更具竞争力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国产葡萄酒原来的价格优势也不复存在。现在的情况是,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开始形成交集。零售价在几十元到100元上下的原装进口酒在市场上越来越多,这正是目前我们老百姓能接受的价位。
2009年下半年,我走访了浙江、广东、福建的超市和酒店以及商务会所,有100多家,在这些消费场所,几乎半数以上的葡萄酒都被进口葡萄酒占据了。我就在思考,除了价格和质量因素之外,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国产葡萄酒的这种状况?这里面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文化层面进行思考。
中国葡萄酒文化要结合中国实际
《华夏酒报》:一直以来,葡萄酒被认为是舶来品,现在主流的葡萄酒文化是西方的葡萄酒文化,您认为应该怎样做好中国葡萄酒文化?
沈忠勋: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但无论怎么说,作为葡萄酒文化,一定是与葡萄酒相关的。葡萄酒文化包涵了知识、精神、实体等一系列的传承。葡萄酒说到底还是一种大家用来喝的东西,所以我们更多的还是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谈葡萄酒文化。
在西方,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吃饭的时候,菜是一道一道的上,“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这样的搭配原则,比较容易实现。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桌子菜,荤的、素的、红肉、白肉都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怎么配?难道要把干白、干红、白兰地、威士忌全摆上吗?
中国人常讲一句话:看人下菜,一定要根据人来决定他吃什么饭,根据什么菜来决定你用什么酒水。菜往往是辅食,所以我们才有下酒菜、下饭菜之说。所有菜都是属于下饭菜、下酒菜。按照西方人的葡萄酒配餐模式,某道菜搭配某种酒,在中国如果要这样就有困难,同样一道菜,一个厨师,一种风格和味道,即便你把八大菜系都研究透了,明天换一个厨师,你的搭配又不管用了。
中国的饮食之道里面,涉及到了亲情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文化品味等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都可以通过吃、通过饭局、通过宴请来建立、来沟通、来交流、来成交。我们的兴趣、财富、身份版权华夏酒报、地位以及重要无比的面子都可以在举杯畅饮之间显现。这是我们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这也是发展我们中国葡萄酒文化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进行细致的挖掘和尝试。
中国葡萄酒需要文化突围
《华夏酒报》:葡萄酒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接受,中国葡萄酒市场成为全世界葡萄酒企业觊觎的“肥肉”,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葡萄企业在与洋葡萄酒竞争中,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沈忠勋:尽管我国的葡萄酒年人均消费量还不到1升,但是达到1升,2升甚至更高,不需要很久,这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决定的。对于这样的市场预期,中国的葡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萄酒市场让全世界葡萄酒人都心跳不已,但我国的葡萄酒行业实际上还处于发展上升期,在这个时期,我们的本土葡萄酒企业该做些什么呢?
自2007年以来,由华夏酒报主办的连续三届的中国葡萄酒经济年会,带领中国葡萄酒行业先后就“差异化”、“竞争力”、“中国风格”进行了讨论与探索。当下,我们的葡萄酒产业,缺的是中国人自己的葡萄酒文化。国产葡萄酒稳步发展的根本措施不是着重终端,而是要抓好开端,依靠文化的融合,进行文化突围,从而助推葡萄酒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中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中国,而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就不一定了,这是全世界所有葡萄酒生产者的市场。中国的消费者要的是品质优秀、价位合理的葡萄酒,谁尊重消费者,消费者就买谁的帐,就支持谁、成就谁。
葡萄酒生产者一定要从根儿上尊重消费者。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葡萄酒品牌名称的命名。生产者给产品起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好名字,是必须的。可是,现在很多本土企业热衷于起一些洋派的名字,或者土洋结合。消费者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用西洋文化怎能和他产生共鸣?他又怎么能认同你的产品?这也是文化突围需要做的内容。
中国的葡萄酒生产商盼望的是公平竞争,井然有序、诚信第一的市场环境,同时,我们每个生产商、经销商也有义务共建理性化的葡萄酒市场秩序。生产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我们酿造的葡萄酒不仅是在追求利润,更重要的是体现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尊严、自己的信念以及自己的价值,经销商也要有这样的共识。因为,我们生产销售的不仅仅是葡萄酒,我们更是在为人们提供健康,营造时尚,创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