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品牌价值35.45亿元,中国驰名商标,正在进军“百亿”目标的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当年,农民蔡宏柱白手起家,从“3个人,3口缸,1500元贷款”开始,几经拼搏,创办了稻花香。26年后的今天,它已成为中国白酒业的重要力量之一。
有人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3口缸,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从3口缸中崛起。”的确,成功绝非偶然,回首稻花香这26年的发展历程,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梳理稻花香的发展脉络,既能破译稻花香成功与辉煌的秘诀,更能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当年那位白手起家的蔡宏柱现在已成为湖北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对《华夏酒报》记者说:“是改革开放催生了稻花香的活力。”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从蔡宏柱对往事的回忆中可以看出,稻花香几乎把握住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每一个拐点,不断实现跨越发展。1982年,我国农村“大包干”尘埃落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蔡宏柱邀约了两个农民兄弟,从银行贷款1500元,在村头土坯屋里支起3口大缸,办起村里第一家酱油厂,这就是今天稻花香集团的起点。
1992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很多民族企业从那时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同样是稻花香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拐点。
1993年,稻花香提出“一年建成一个厂,一年赚回一个厂”的方针,并进而提出“今年的产值是明年的利税”的发展目标。这年6月,稻花香投资120万元扩建年产1000千升基酒项目,次年4月竣工,当年实现产值2140万元,利税244万元,恰好赚回一个同样规模的酒厂。
1994年,稻花香投资500万元,扩建年产2000千升的基酒项目,半年后竣工,当年稻花香利税突破2000万元,正好是1993年的产值。
1995年,稻花香产值过亿。
1996年,稻花香进一步实施三期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基酒生产能力达到1万千升,跻身大型白酒生产企业行列。
从1993年到1996年的3年时间里,稻花香产值从190万元跃升至2.1亿元,“稻花香速度”令行业震惊。
2001年12月26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的第15天,稻花香宣布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造,成立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告别了集体所有制,全面跨入股份制时期。通过股份制改造,激活了企业的动力“细胞”,稻花香开始涉足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内涵,进一步理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正是这次改革,使稻花香集团彻底打破了用人“关系化”、“家族化”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定岗择业”的用工机制,建立起现代化企业制度,带来了企业生产力的大解放。
2006年9月,湖北省政府在宜昌召开“支持稻花香打造百亿元企业专题办公会”,蔡宏柱提出:“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助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稻花香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任务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着眼,将企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发挥农产品加工业(白酒)、绿色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三大优势,形成以白酒产业为主、多种产业配套发展的格局,将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2008年秋天,稻花香活力型酒正式投放市场,该产品是稻花香集团历时6年,投入近亿元科研资金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研发而成的,被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当传统白酒在“绿色健康”时代屡屡遭遇信任危机的时候,稻花香坚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打破了“白酒无营养”的传统观念,为企业和行业注入了发展的新活力,活力型酒成为稻花香的一张市场新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