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茅台“巴拿马奖章”的风波似乎成为个别媒体媒体热心炒作的话题。
从现有散露的各种资料显示,在这次1915年举办的博览会会上,中国参展的产品中,大约有1218种获得各种奖章或奖励。
应该说,这一次的集体亮相,是代表农耕时代的东方古老文化在刚启动工业革命快车道的美国的一次让人难忘的登台。
如果我们仔细检视当时的种种细节,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展品尽管在此次博览会上大出风头,但是与美国的火车、铁道、汽车等等相比,完全是代表两个不同时代。
不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又确实值得书写。因为这在积弱多年之后,中国首次以政府出面,大规模组织各地特产参与西方工业国家举办的现代商贸交易活动。
据民国杨兆麟、赵恺、杨恩元等人编纂的《续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酒,……往年携赴巴拿马赛会,得金牌奖,固不特黔人珍之矣。《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茅台春”和“茅台烧春”获得金质奖(国际中文版,199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十卷456页)。这些史料说明,茅台酒获得巴拿马展会金奖确实可信。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对外贸易史上,这一次亮相与其说是中国品牌的集体回归,不如说是中国传统产业面对工业革命冲击时拥抱世界的一次集体表达。
因此,我们回顾巴拿马,不是要一味地沉湎于对那几块奖章色泽的沾沾自喜,而是要看看,百年之后,我们当年的差距是增加了,还是缩小了。
&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nbsp; 因此,当下的眼光应该而要考量的,是今天的自己是否能够与世界五百强、一百强,甚至五十强比肩成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巴拿马只是久远历史中不甚清晰的起点。历史是一场长跑,百年过后,茅台显然赢了这次比赛。在全国白酒行业普遍悲观的现实下,贵州茅台集团居然以区区9万多吨的产量,在年产达1257万吨的中国白酒业缴纳的525亿元税金中,承担了30%左右的份额。
从这些沉甸甸的数字看,谁又能轻视这样一个品牌在过去100年的可喜成长?记住历史,毕竟不能刻舟求剑,舍本求末。今天的茅台经过百年磨砺,无疑已成为最值得骄傲的中国品牌,这才应该是我们视线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