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里,是谈不上性价比的。品质的不完美会被迅速发觉,价格也就会随之下降。相比之下,品质一直保持稳定的优质产品价格则会慢慢上涨。葡萄酒市场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波尔多酒有性价比吗?勃艮第酒有吗?答案不言自明。
那么,品质出色、价格又便宜的葡萄酒是否存在呢?当然!关键词只有一个,那就是“时差”。当品质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市场因各种因素还没有认识到时,就会产生“性价比”。南非葡萄酒就处于这样的“时差”里。
南非虽然被列入新世界国家,但是其首次酿制葡萄酒的历史始于350多年前。1652年,荷兰船长Jan van Riebeeck率领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来到南非,开始在这里种植葡萄,1659年,开始首次酿制葡萄酒。不过,直到法国胡格诺派(Huguenots)教徒于1688年受到宗教迫害逃到南非后,才开始了大规模的葡萄种植。
在荷兰人和英国人的相继统治下,开普敦开始以康斯坦萨(Constantia)甜酒闻名。到18世纪末被供应欧洲皇室,拿破仑被流放于圣赫勒拿(St Helena)岛,每天就是靠着南非甜酒打发余生。简·奥斯汀(Jane Austen)、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等名家均在著作中提及这种甜酒。
上世纪90年代,南非葡萄酒再次迎来了快速发展。在20世纪的多半时期,南非的葡萄酒业由政府成立的南非葡萄种植者合作协会(KWV)控制。1997年,KWV重组成为私人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消最低价格,引导酿酒商生产更高质量的葡萄酒,推动了葡萄酒业的发展。以1990年为例,南非只有不到30%的葡萄是用作酿葡萄酒的;在13年后,已超过70%的葡萄用来酿制葡萄酒。
1994年,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先前因种族隔离而对南非进行的贸易制裁被逐渐取消,南非重新回归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大量资本和技术进入葡萄酒业,当地酿酒师也纷纷走出国门学习酿酒工艺,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南非葡萄酒的出口。目前,南非的葡萄酒年出口量已经达到42万千升,超过总产量的一半。
虽然南非进入现代全球葡萄酒市场时间并不长——还不到20年,却已经获得了酒评人士的高度关注,并且在国际赛事上屡屡获奖。截至2014年,南非的葡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2%,位列全球第七位,总种植面积达99,463 公顷。其中,白葡萄酒品种占到该国葡萄总种植面积的54.6%,主要为白诗南(Chenin Blanc)和鸽笼白(Colombar),共占总种植面积的18%。红葡萄品种的种植面积占45.4%,种植最广泛的是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占到总种植面积的11.5%。此外,西拉(Shiraz)占10.5%,美乐(Merlot)占6.1%,本土品种品乐塔吉(Pinotage)占7.4%。
尽管南非地处炎热地带,但其最南端的Cape Winelands地区却享有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大西洋和印度洋极冷气流从南极吹向北部海岸,使得这里夏季日照时间较长,光照强度大,昼夜温差大。冬季则气候温和,有湿润清凉的海风。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葡萄,可保证葡萄积累充足的糖分,发育出饱满的果香。
不仅南非当地酿酒师积极到国外学习和研究新的酿酒技艺,国外知名酿酒师也逐渐认识到南非发展葡萄酒业的潜力,纷纷前来投资。南非葡萄酒业的一大优势在于,不像欧洲生产商那样受到诸多限制。虽然也有严格的质量监管和分级体系,但当地生产商拥有相对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可以在新的产区开辟葡萄园。
南非的葡萄酒法规将葡萄酒产区分成了四个级别,分别为地理单位geographical unit、产区(region)、district(区域)以及ward。ward是最低级别,是按照土壤、气候等“风土(terroir)”因素划分出来的。
借助350多年的酿酒历史、适宜的气候、得力的酿酒法规以及最前沿的酿造理念与技术,南非酿出了世界级的葡萄酒,但这些酒在很多市场并没有足够的知名度,尤其是中国,这也正是所谓的“时差”,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高性价比的美酒。
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成熟,法国这一传统葡萄酒生产大国已经不是优质葡萄酒的唯一选择,除了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葡萄牙等旧世界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新世界国家都出产高品质葡萄酒——南非也不例外。目前,中国是南非的第六大出口市场,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市场。2015年,南非共向中国市场出口了1200万瓶葡萄酒,而且在中国十大葡萄酒来源国中,南非是对中国出口增幅最大的国家,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上升80%和79%。
与旧世界国家相比,南非的葡萄酒生产更加灵活,而相对于新世界国家,南非拥有更悠久的酿酒历史。这就是新世界里的旧世界——南非,等待着更多的爱酒人士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