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特色酒 > 正文
梨子酒研发成功 果酒自主酿造大市场崛起
来源:解放日报   2016-06-06 11:13 作者:彭德倩
5月31日下午,张珏匆匆赶往香精香料专业冯涛教授的实验室,那里新研发出的果酒酿造器,刚刚完成了从葡萄酒向多种果类酒酿造的功能扩展,冯教授邀他一起去品新出的梨子酒。别误会,张珏是带着任务去的,原先在应用技术大学科技处工作的他,有了新身份:上海应技大技术转移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评估完产品性能,他将与两家有意合作企业就细节开始“谈生意”。

大学科技处承担部分校内科研成果转化推进,这是惯例,然而,当这部分功能被“剥离”出来开公司,由原来科技处专业人士主导,进行企业化管理,这番“下海”之举,国内罕见。

下海之初争议激烈

科技创新体系中存在“两层皮”现象——许多科研成果企业无法及时投入应用,并转化为产业动能;而对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一线需求,研究人员又不能很好地掌握、解决。其中原因之一,在于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专职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覆盖面窄、功能单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产业需求。

高校如何挖掘自身潜力,更好地实现技术专业服务,成为企业创新的有力支撑?去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酝酿改变。副校长陈东辉介绍,当时有两套方案:一个是将科技处中的这部分功能完全“剥离”,由学校资产管理企业出资成立专业技术转移公司,在市场大潮中磨砺出战斗力;另一个是不剥离,在科技处中“小动小改”,如增加人员、功能扩展。“对于走哪条路,当时争论非常激烈,”陈东辉说,最终,在学校资产企业一定投入下,自负盈亏的技术转移服务公司成立,法人代表、总经理,是学校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欧阳春发。

“我们认为,成果转化的重心是产业、是企业,一定要走市场道路。不走,高校科研与产业的对接就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陈东辉直言,学校的探索,不仅是一次逼上梁山,更希望最大限度发挥多方优势:了解校内丰富科技资源的同时,搏击市场。他说,“这肯定有风险,但有担当,才有动力和责任。”

那杯新型果酒酿造器刚刚产出的美味梨子酒,似乎已能品出这份机制探索的甜味。当前,果酒自主酿造的大市场正在崛起,此前冯涛教授解决了其中温度控制、品质控制的技术问题,研制出了红酒酿造器。能用葡萄酿酒,那能不能用苹果西瓜生梨草莓来酿?机器体积能否减小至更适合家庭用?在陈东辉的推动下,去年10月成立的技术转移公司在校内牵线,在冯教授改良酿造工艺的同时,请来机械专业的张慧敏、龚得利教授团队完善零部件,还请来青年教师陈文博负责智能电器控制,合作攻关。如今两家原本帮着进行器械试制的企业,看中其市场价值,争相“求亲”。“与市场更近的同时,校内创新资源也正在应时而动,不断被激活、重组,这是我们希望见到的局面。”陈东辉说。

首张大单记忆犹新

背靠校内,面向市场,这样的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如何在并不容易的成果转化之路上体现自身价值?张珏对公司开业以来的第一张“跨国大单”记忆犹新。

刚刚结束的上交会论坛活动之一——2016长江经济带互联网+国际技术转移转化大会上,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印度尼西亚哈利达集团公司三方进行了“褐煤提质技术开发”项目签约。根据协议,哈利达集团出资1100多万元人民币,作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研发经费。

在那背后,还有更多故事。原来,哈利达方面最初了解到应用技术大学材料专业教授张琢在褐煤处理技术方面的水平,邀请她亲赴当地矿上实地了解,也是考察张教授的能力。张教授回来后,上海应技大技术转移有限责任公司由张珏带队,与对方公司法务专员等代表就费用等合作细节进行谈判。

首先是代表张琢教授“报价”,对研发所需的设备、人力等成本进行估算后进行提交。没想到,对方公司走完汇报流程后表示对此无异议。当时张珏心想,没想到那么大单子,那么简单。没等他高兴完,哈利达开始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企业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希望首先拨付30万元,用于样品试制,看到成品后再继续投入。这可难住了张珏。此前与张琢教授交流时他了解到,虽然她已在褐煤处理技术方面有深厚积累,但不少技术参数源于产自国内的褐煤,若直接用于印尼的矿产,显然不行,需重新用特制炉子等实验设备分析化验。而仅这个特制炉子,就得六七十万元一套。经过反复沟通、面谈,最终,初期投入资金数额被“磨”了上来。

这时候,应技大方面开始提出思考已久的想法:技术开发如获得成功,能否将未来三年内褐煤项目年利润的3%给予学校。同时,为落实建设科创中心意见“22条”,学校把收益的85%给予研发团队。“那时候谈判气氛挺紧张的,甚至一度觉得可能会停了。”张珏说,所幸再次经过反复协商,在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的支持下,最终签约完成。“签约仪式的时候签字拍照2分钟完成,可谈判从去年10月持续到今年4月签约前一周,整整半年。”张珏说,参与的整个过程有波折反复,但得到的锻炼也多,“虽然需要自负盈亏,但我们都了解,并不是以挣多少钱为主要目标,核心在于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在他看来,更了解专业知识、与校内教授们交流更畅,是优势所在。“下海”的意义,也在于不断挖掘自身潜力。

困惑不少,前行依旧

一转眼,技术转移公司成立已近一年。张珏自己车子的里程表,超过6万公里的数字醒目。“现在上海创新氛围很好,学校也在不断加强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所以想着趁这时候努力做出一些事,”快40岁的张珏,在校内原来的岗位上,一般可以按时上下班,如今重心都扑在公司,与企业谈合作、谈意向,常常不管早晚,一个电话就上路。他对自己的定位是“销售”,手下7人团队中,4人来自校内,其中有两位分别来自城建、材料专业的教授,基本收入待遇与校内相应岗位持平,其余几人来自社会招聘。

“我们和其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一样,有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人的困惑,”他说,这一行需要对多个专业领域有着基本了解,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对合同等商业知识也需有一定掌握,但一般具备这些条件的,可能不愿意来。此外,自负盈亏的压力,也推动着这个高校中罕见的独立技术交易企业奋力前行。

据了解,目前又有两个大项目正在酝酿中。在公司的牵线搭桥下,国内一家企业登门请贤,与污水处理“大牛”朱勇强教授洽谈合作,未来,有望专家技术入股,与对方企业共建专业公司,将最新技术早日应用于生产实际。而技术交易公司在其中,将承担“代持股”角色,与校内教授一起扛起“创业”风险。还记得多方洽谈过程中,朱教授大唿“我解放了”,原来,过去他单打独斗为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现在有望以更为规范正式、也更有保障的合作形式推广技术,可以有更多时间继续钻研前沿技术。

与此同时,公司法人欧阳春发,自己也有项目。目前,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为核心技术的“海绵城市”生态建设理念,已成全球共识。他研发的第四代新型道路材料,可以快速渗水、耐磨防滑,已经受到南美、非洲等地企业的关注,而公司连为这一新型材料特制的专用施工车辆也已着手准备。“没项目找项目,有项目快速反应,这是市场教会我们的。”张珏说。

编辑:张瑜宸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