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一辆摩托车停靠在劲牌有限公司毛铺酒厂。灯光下,地面上斜映出一个长长的人影儿。骑车人是刘诗孝,他提前两个小时来,与晚班人员交接,检查发酵池温度,等班组成员一到齐,就准备开工。这个场景从自行车变摩托车,在毛铺酒厂已经重复了十多年。
刘诗孝,2004年进入毛铺酒厂当学徒,2008年当班长,一直从事基酒生产工作,现为毛铺酒厂二分厂白酒车间2-58班班长。2016年7月15日,刘诗孝被评为首批“劲牌工匠”。将一个基层酿酒人的专注和坚持,与这个时代需要的“工匠精神”紧紧地定位在了一起。
磨豆腐的小伙来煮酒了
2001年4月,历时一年、投资4000万元的劲牌原酒生态园一期建成投产,年产小曲原酒5500吨,同时给当地劳动力带来了难得的就业机会。
这一年,28岁多的刘诗孝还在外地打工,偶尔回回毛铺老家。过了一年,因为家庭要照顾,他回来帮亲戚开豆腐作坊,磨了两年豆腐卖。
2004年,劲牌原酒生态园规模扩大,用工需求增加。当年10月,刘诗孝进入毛铺酒厂,从一个磨豆腐的小伙子变成了一名酿酒学徒。
今年8月5日,乘参加劲牌有限公司职代会的间隙,记者见到了刘诗孝。身穿工作服的他显得黝黑瘦小,始终交握着双手,手指头上劳作的磨痕非常明显。
刘诗孝告诉记者,自己到酒厂上班第一天,看到班长洒曲粉,感觉像打大豆腐洒石膏一样,顿时觉得煮酒既神奇又熟悉。以后每天,他都提前到,看班长怎么分粮、蒸粮,不懂的地方就问。下班了,他就跑到其他班再看再问,好多班长都把拿手经验告诉他。
2008年,刘诗孝超越了众多指导过自己的老师,成了班长。自此,上班早到两小时,下班迟走一个小时,成了他铁打不动的作息时间。
“每次投1500公斤交料,管理得好,能多出100多公斤酒。”刘诗孝说,多出酒的关键是要细心,检查要勤快,一点都不能马虎。所以,早班时总能看到他凌晨两点就上班,晚班时又推迟至少一个小时才下班回家。
从来不做“差不多先生”
“做酒不像做磨具,能一样一样套下来,很多关键时要靠平时积累的经验和细心。“刘诗孝说。
车间工艺记录作为数据收集以及发现问题、改进工艺的重要依据,是必不可少和需要尤其重视的工作。这项工作较为繁琐且费时,如果班长将工艺记录当成累赘,不够重视,或记录不规范,将导致后期班组酒率酒质出现异常的时候,查不出是什么原因,而此类的错还会接着犯。刘诗孝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工艺记录方面,天天坚持如实、规范地记录,并根据自己的工艺记录及时进行工艺调整。
对自己的事认真,对别人的事一样如此。箱场的管理是酿酒工序很关键的一步,刘诗孝从来不做“差不多先生”,他每次提前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自己的箱场,有问题先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确保来箱正常,之后再去做其他的事。在冬季生产期间,刘诗孝甚至在自己调休的时间主动到厂观察自己班组箱场情况。
刚当班长时,班组的酒率并不理想,车间管理人员找他进行了谈话,对他的技术和心态进行了纠正,刘诗孝放弃休息,向各位管理人员请教工艺上的盲点,带领班组将每一个工艺环节管控好,最终带领班组走出了误区,当月,班组酒率名列前茅。正是凭借着他的那份勤劳、坚持,刘诗孝班组持续获得较好的出酒率。
好学练就过硬酿酒本领
2011年,劲牌公司枫林酒厂机械化生产车间正式投产,毛铺酒厂组织车间部分班长去枫林酒厂交流学习。当大多数人还在为眼前眼花缭乱的机械设备充满好奇的时候,刘诗孝拿起笔和本子,向现场操作的工人请教学习。参观结束后,刘诗孝陷入了沉思:为何他们的酒率酒质要好一些,我能借鉴他们的东西吗?
2014年,毛铺酒厂参照枫林酒厂机械化生产的经验,在车间逐步落实改造,特别针对传统箱场电热膜保温模式来箱效果不佳以及用草垫盖箱场时成本高、卫生差等问题,计划对箱场进行升级改造。按照要求,毛铺酒厂在全厂推广前,先在试验车间进行了试生产,将传统箱场改造为水循环箱场,即用溜酒产生的热水对箱场进行循环加热,用每日生产时产生的热糟代替采购的草垫进行箱场保温。刘诗孝得知所有车间以后将会全面推广这些技术,并知晓有班组正在实验生产后,他每天提前上班,去那些实验的班组学习观察,协助这些班组操作,请教一些技术窍门。
终于,在新箱场以及盖糟技术在全厂推广的初期,其他班组还在为盖糟容易发霉、箱场来箱波动大、温度控制多样性等问题而发愁的时候,刘诗孝却受邀作为酒率酒质优秀班组的代表,为这些酒率酒质低迷班组传授经验。
多年来,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刘诗孝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酿酒本领,每年个人考评都在前五名,其中有4个第一名,还先后获得公司“劲牌工匠”、“先进个人”,毛铺酒厂“固态先锋”、“操作能手”荣誉称号,带领自己的班组获得“先进班组”荣誉称号。
谈到这些荣誉,刘诗孝淡淡一笑:“能有个这么好又离家近的工作,付出再多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