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年轻化、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明显。2017年进口葡萄酒“蒸蒸日上”,虽然瓶装酒、起泡酒、散装酒在开局并不理想,但全年总体来说仍呈现出上升态势。进入2018年,进口葡萄酒涨势强劲,取得开门红。据最新数据统计,2018年1月,葡萄酒进口总量约为9522万升,同比增长56.55%;进口额约为3.71亿美元,同比增长64.73%,比2017年1月进口总量6094万升的平淡开局增长不少。
开局增长势头强劲
2017年1月,瓶装葡萄酒进口量约为4852万升,同比减少12.5%,进口额约为2.1亿美元,同比减少21.62%;葡萄汽酒进口量约为72万升,同比减少37.49%,进口额约为437万美元,同比减少11.83%;散装葡萄酒进口量约为1156万升,同比增长16.05%,进口额约为898万美元,同比增长5.43%。2018年1月,瓶装葡萄酒进口量约为7254万升,同比增长49.88%,进口额约为3.39亿美元,同比增长60.32%;葡萄汽酒进口量约为162万升,同比增长126.55%,进口额约为854万美元,同比增长97.06%;散装葡萄酒进口量为2045万升,同比增长77.62%,进口额约2132万美元,同比增长139.17%。
从数据来看,各细分酒类量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就进口散装酒来说,这几年增速明显加快,而且个别年份葡萄酒的进口量在整体进口量中的占比较大。深圳市智德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惠认为,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受原料限制,国内葡萄酒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竞争就是原料之争,现在国产葡萄酒在原料这一环节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速度。“现在,葡萄酒的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而进口葡萄酒由于近年来的逐渐渗透,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其次,受自贸协定等因素影响,除了法国之外,智利、澳大利亚等国的葡萄酒近年来对中国出口量逐渐增多,这些国家的原酒相对来说供大于求,价格日益走低,这一方面和进口葡萄酒来源国的产品成本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政策有关。因此,在国内原料供应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进口葡萄原酒价格下降的趋势下,散装进口葡萄酒进口量的日益提升也就理所当然了。”
专家预测,接下来的几年这种现象还会继续,比例还会继续加大,因为原料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但是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2018年的强势开头也是一件利好,进口量的增加提升了市场的竞争氛围,让消费者能以更合适的价格买到自己想要的葡萄酒。对于企业来讲,或许在2018年能找到更多的机遇,进口葡萄酒细分品类的丰富,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企业可借助这一发展势头丰富自身的产品层次,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三驾马车”继续领跑
法国、澳大利亚、智利近几年一直都是中国葡萄酒进口来源国的“三驾马车”,2017年法国位居进口瓶装葡萄酒来源国第一位,总额约为10.5亿美元,同比增长8.84%,约占进口瓶装葡萄酒总额的41.13%;进口总量约为2.18亿升,同比增长14.05%,约占进口瓶装葡萄酒总量的39.46%。显而易见,法国葡萄酒还是国民心中品质的象征。
另外,智利则占据散装葡萄酒第一的位置,进口额约为6012万美元,同比上升 4.66%,约占散装葡萄酒总额的37.84%;进口量约5606万升,同比下降34.71%,约占散装葡萄酒总量的 31.05%。由此可见,智利的葡萄酒也不一定都是“低端”的代名词。
葡萄汽酒第一的位置依旧是法国,进口总额约4038万美元,同比上升57.36%;总量约216万升,同比上升26.56%。
值得一提的是,仅法国在这两方面的提升就带动了2017年葡萄汽酒量额的提升,可见法国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另外,自澳大利亚的进口量额一直在稳步提升,自2018年1月起,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葡萄酒进行第四次降税,其产品的性价比可进一步提高,也助其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018年1月,在进口瓶装葡萄酒方面,法国、澳大利亚、智利依旧稳居前三,进口量依次为2813万升、1501万升、809万升,但是市场份额略有下降,合计75.6%。同时,来自其他国家的葡萄酒进口量额大都呈上升态势,其中意大利当属一匹黑马,其进口额达到2268万美元,同比增长111.32%,增长势头良好。
进口瓶装酒这几年的数据属于上行状态,对此,王德惠告诉《华夏酒报》记者:“2017年,我们所调查的数据显示,进口瓶装葡萄酒所占份额接近40%,未来几年这一比例会逐年上升的,而且其上升速度在未来5~10年或将超过60%。”
另外,王德惠认为,从法国、澳大利亚、智利、西班牙四个国家的进口量占整个进口瓶装葡萄酒量的80%以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进口瓶装酒的来源地是非常集中的,而且所占比例会越来越高。其占比的上升,也体现出了国内市场对进口瓶装葡萄酒需求的增长。
进口酒市场继续深化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发展以及自贸协定的不断签订,进口葡萄酒市场会越来越完善,而且外贸政策的持续发力,或许能让更多国家的葡萄酒得到在中国市场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数据统计,2017年进口瓶装葡萄酒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指数越低,竞争程度越强)为201,而2018年这一指数为152,进一步反映出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竞争程度正逐渐增强。
此外,从2017年中国进口葡萄酒贸易地区的数据来看,在进口瓶装酒方面,广东、上海、浙江位列前三,贸易金额分别达到了9.09亿美元、7.35亿美元、1.89亿美元;贸易量分别为1.41亿升、1.50亿升、5532万升;均价分别为6.43美元/升、4.89美元/升、3.42美元/升。
而在散装酒方面,山东、天津、河北位列前三,贸易金额分别达到1.10亿美元、1844万美元、1050万美元;贸易量分别为1.28亿升、1287万升、1413万升;均价分别为0.86美元/升、1.43美元/升、0.74美元/升。
葡萄汽酒方面,上海、广东、北京位列前三,贸易金额分别达到4901万美元、963万美元、781万美元;贸易量分别为633万升、233万升、155万升;均价分别为7.74美元/升、4.12美元/升、5.03美元/升。
就中国的消费市场数据来看,二三线城市的进口葡萄酒市场增长潜力明显要大于一线城市,因此,从近期的进口葡萄酒数据来看,2018年葡萄酒市场依旧会保持一个较好的增长势头,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二三线城市来说,增长会更为明显。
针对这一态势,上海观峰智业咨询董事长杨永华告诉《华夏酒报》记者:“未来葡萄酒的消费增长有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消费区域的增速续加快;另一方面是二三线及以下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另外,现在葡萄酒的消费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年轻一代消费者作为主要的消费力量,他们的消费观念不同于传统观念,像葡萄酒已经进入娱乐酒的新时代。”
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了解的不断加深,葡萄酒市场的消费升级也会随之而来。在单价不会大幅提高的前提下,寻找品质更高的葡萄酒就成为消费者首要考虑的方面,因此,消费者更多会选择在原产国就有品牌的产品或酒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