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宁夏人民时刻牢记总书记的重托,在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引领下,把规划建设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当做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他们积极对标国际标准,加强交流合作,因地制宜,坚持酒庄酒发展模式,探索“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得到了国内外葡萄酒界的普遍认可,葡萄产业已成为宁夏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
近日,《华夏酒报》产区行采访组专程前往贺兰山东麓产区进行了采访、调研,并就“宁夏产区发展模式”等业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独家专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局研究员赵世华。
《华夏酒报》:赵老师,宁夏产区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在国际大赛中的成绩也很亮眼,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的新兴产区,您认为这其中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政府在这个产业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起到了哪些关键作用?请您谈一谈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和借鉴。
赵世华:我是看着宁夏葡萄酒产业一步一步地发展,也参与了其发展过程。宁夏的葡萄酒产业在发展路子方面摸准了中国的实际,更摸准了宁夏的实际。首先,找准了发展的路子。我们提出了酒庄酒及酒庄基地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可能在中国,宁夏是第一个提出酒庄酒发展思路的产区。
我们出台了列级酒庄的管理办法,酒庄有自建基地是必备的条件,为什么要出台这个办法?这是由于国产葡萄酒的品质,不能与世界水平对标,主要是国产酒原料与品质不稳定。为此,2012年,我们提出发展酒庄酒,把基地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走中高端葡萄酒之路,宁夏面积小,走规模是没有竞争力的。2013年,我们出台了列级酒庄的管理办法。围绕提升葡萄酒品质,我们实行五级制,五级最低,一级最高,两年评一次。
第二个原因是对产区立法保护。2013年,我们出台了一个产区保护条例。一个产区虽然有国家地理标志的保护,但刚性的东西不多,必须要有地方人大立法。2011年,我们开始调研,用了两年时间,2013年条例正式出台。这个地方立法核心就是保护产区生态环境,提出了酒庄基地一体化的问题,保证葡萄酒品质的稳定性,有污染的企业不能建在产区内。宁夏新建的酒庄必须先有基地,没基地不批建设用地。2012年之后,我们的酒庄必须先建基地,后批酒庄。这就是酒庄基地一体化的经营发展模式。
第三个原因就是发挥风土条件的优势。我们对风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划分,这里有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初步就稳定在最适宜区进行葡萄酒产业发展。另外,因为国内的葡萄品种比较混杂,我们分三次批量引进了近40个品系、品种的葡萄苗木,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葡萄苗木引进,每次都在100万株以上,都是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品种、品系,例如,赤霞珠有五六个品系,梅鹿和霞多丽也是这样,在宁夏分得很细。这是从风土条件上确定最适宜的品种,其它如马瑟兰和马尔贝克,包括黑比诺,现阶段世界上的一些主要的优系品种宁夏基本都有。
《华夏酒报》:引进品种苗木需要的资金是怎么解决的?
赵世华:品种苗木是公共基础,这些都由政府出资补贴,因为品种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这是基础。政府仅引进品种、繁育苗木这一项就拿了近5000万。一个产区的发展如果品种与风土不适应,品种没有选择性,基础就不牢,下一步要提升品质,创立品牌,那是不可能的。
第四个原因是引企选企。我们在引进企业方面是有选择性的,比如说,过去引进的张裕、中粮长城、轩尼诗和保乐力加等世界葡萄酒专业品牌,包括后期引进的国内原来不是这个行业的企业,都必须有一定的实力。不是来空投、空转不投资,因为建基地与酒庄,需要时间与持续投入,企业没有实力不行,我们选择的都是在某些行业比较成功的企业,把在一些领域比较成功、有思路的企业家引进来做葡萄酒,形成了大中小结构比较合理的集群。他们的眼光、站位比较高,他们的资金比较雄厚,发展酒庄的起步就比较高,也带进了一些其它行业的发展经验。我们好多酒庄投资一个多亿,几千万,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以请国内、国际上著名专家做指导。一批行业外创新思路比较好的企业家进入这个领域,把整个产区带动、支撑起来了,他们的认识、理念、技术、设备,包括市场的开拓都是比较独到的。
第五个原因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一个蓝图推到底,2011年做了一个规划,较早地提出了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还有一个就是党委、政府重视人才的培养,建设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人才高地,2013年成立了产区葡萄酒学院,落户宁夏大学。一个产区要提升,没有人才不行。人才没有国际视野不行,人才、技术不到位也不行。建设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人才基地,2013年7月份纳入国家正式招生计划,首期招了100多人,三个专业,一个是营销,一个是葡萄酒工程,一个是葡萄酒文化。招生时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外,成立了葡萄产业发展局,根据产业、市场的发展阶段来把党委、政府的工作规划、措施和企业家的工作思路落地生根。为了扩大与国际上的交流,又成立了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国际联合会,这几年,宁夏产区与国际上的交流很多,主要就是因为有了国际联合会,便于和国际上各种葡萄与葡萄酒组织交流,推介宁夏产区。以上所有的因素叠加,促成了宁夏产区这几年的快速发展。
《华夏酒报》:现在业内有一种说法,认为宁夏产区的发展模式已经成型,就是“建设精品酒庄,以品质取胜,参加国际大赛获奖,依靠品质和品牌赢得市场。”您作为行业内的专家,是否认同这种说法,宁夏产区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赵世华:这个模式还是有的,但也不完全是。我前面提到了酒庄酒的模式、酒庄基地一体化的模式、列级酒庄的管理模式和产区立法保护的模式等等,这一系列归结到一起,都是为了宁夏产区葡萄酒品质和品牌更好,更有影响力。
《华夏酒报》: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地将之称为“宁夏模式”?
赵世华:可以这么认为,但这个模式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我们有60%~70%的酒庄都是近六七年建成的,目前已建成的有90家酒庄,宁夏产区是中国最大的酒庄酒产区,相当一部分酒庄都是这些年才开始进入这个行业,他们虽然起点挺高,请了一批专家,但他们的领导层、经营层、技术层对产区、产品、市场还是心里没底。我们鼓励他们到国际上评奖,这样可以直接和国际对标,看看你的产品是否能在国际上拿到奖,一方面增加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反馈的信息,庄主、种植师、酿酒师可以改进自己的不足,进行再提升。只要企业在国际上拿到大奖,像品醇客和布鲁塞尔等大赛,前期拿一个金奖,奖励30万,以奖代补。企业积极性很高,都在走出去。这两年,获大奖的企业实在太多了,今年布鲁塞尔大赛,宁夏产区拿了中国的50%的奖项,接近60个奖项;品醇客拿了80个奖,每年都占中国获奖总数50%左右,如今,已经不需要政策引导了,去年就将这项政策取消了。这种模式就是看齐国际水平,不是自娱自乐。能拿奖说明你的葡萄酒不错,比如说,今年获得布鲁塞尔大赛大金奖的东方裕兴,是前几年才建成的新酒庄,去年也获得了大金奖,连续在国际大赛上获奖,增强了新产区的自信,企业老板自信心也很足。这样的认识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说葡萄园越管越好,酒也越做越精,更加突出宁夏产区风格。
在酿酒工艺方面,2013、2014、2015年成立的新酒庄比较多,招聘的酿酒师经验不足,我们连续举办两届国际酿酒师挑战赛,招募了23个国家的60名酿酒师。通过一个国际平台招募那些愿意到中国来酿酒的酿酒师,报名的有300多人,选拔了50人,我们要求有一定经验,一定专业学历,在一些品牌酒庄从事过酿酒工作的,两期总共23个国家,60名酿酒师在宁夏工作了两年。一个酒庄分配一个酿酒师,带一些酒庄内酿酒师,多国葡萄酒酿酒工艺和经验融入到宁夏产区酒庄内。可以这样讲,宁夏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区,23个国家的酿酒工艺、酿酒风格在宁夏产区都有表现,传播的影响力也很大。最近新西兰马尔堡大区区长要来宁夏参观,就是我们招聘的一个新西兰的酿酒师,他和区长在一起吃饭,介绍了宁夏的情况,说宁夏产区不错,酒很好,就这样说动了区长。
《华夏酒报》:那篇报道我看了,也就是说这些酿酒师也成为了宁夏产区的义务宣传员。
赵世华:可以这样讲。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向国际上推介我们的产区,也通过第三方,国际酿酒师,来评价我们的产品和风土,我们出版了一本书《国际酿酒师在宁夏》,汇编了这些国际酿酒师对宁夏产区的印象,你也可以看看。我觉得,我们的品质提升快,品牌影响力提升快,在世界行业内的影响力提升快,前面所说的这些工作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华夏酒报》:我们参观的青铜峡温家酒堡,今年的布鲁塞尔大赛也拿了金奖,其酿酒师来自澳大利亚,但是他在世界许多国家工作过,在他指导下酿的酒很难说是澳洲的风格,也带有很明显的欧洲风格。
赵世华:这就是说宁夏产区的技术是世界性的,酿酒师经验很重要,有不同产区和国家经历,也融入了宁夏产区的风土,呈现不同风格很正常。这些酿酒师来自23个国家,包括印度、匈牙利、罗马尼亚、英国、南非、美国,最多的是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酿酒师,每个国家有6~7人,还有阿根廷和智利等。
《华夏酒报》:自2012年以来,整个中国葡萄酒产业整体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进口葡萄酒的市场占有率在节节攀升,作为中国葡萄酒产业重要代表的宁夏产区准备如何捍卫民族葡萄酒产业的格局?有消费者反映宁夏的葡萄酒品质不错,但价格有些接受不了,性价比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我们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局下一步准备从哪些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
赵世华:我认为这些酒庄企业家的思路决定了价格的走势,他们以往喝的葡萄酒都是价格比较高的,决定了他们的产品定位和期望值都是很高的,这是经营理念的问题。另外,酒庄前期投资都比较大,投资者想要尽快收回成本,有些着急,这也是一个问题。另外,我想强调一下并不是宁夏葡萄酒整体价格偏高。
《华夏酒报》:主要是优质葡萄酒。
赵世华:是的,宁夏的优质葡萄酒确实比国际市场价格偏高一些。国际市场同等品质的情况下有品牌的溢价。但宁夏都是新酒庄,没有品牌溢价,这样价格就显得高了。
但是从国内市场的销售来看,我去年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在广州还有香港市场,品了不同价位的酒,大家说的这个信息,我不完全同意,因为他们喝的是一部分个别酒庄,品质最好,价位高,上千块钱,800、900块钱,但90%以上的宁夏葡萄酒都在100~300元这个范围,相比国内市场的国际葡萄酒产品,要相信我们的品质比它们要好,货真价实。我们有些酒庄就做100元以内的,品质也不错,销售也很好,甚至50~60元的产品,品质也比进口同价位产品好,也有大批酒庄在做。但有些人希望喝一些品质高的产品,品质好的酒数量不多,价位就比较高,因为它是稀缺资源。
我觉得这里有个误区,近三年内,宁夏产区酒庄的价格理性化程度很高,基本上都维持在100~300元这个区间,认为宁夏的葡萄酒价格偏高这个是三年以前的现象,近几年价格逐步回归理性,因为国内葡萄酒市场占有率在下降,要和国际上的产品竞争,价格下行的很厉害,好多企业都在对标国际上比较畅销的品牌,品质相当,价格比进口产品都要低30~40%。我们从去年开始推进“大品牌、大单品”的战略,有几个万吨以上的酒企,如中粮、张裕、西夏王、御马这一系列的大酒企,我们把这些企业组织起来拓展市场。
《华夏酒报》:大众化的产品。
赵世华:大众化产品,包括西夏王,一个单品投向市场200~300万瓶,这样来占领市场,全面推进,形成规模化。作为葡萄酒局,我们正在把一些优势资源整合起来,打好宁夏产区品牌,做规模产品、做大众产品,让有能力的企业走向国内外市场,让喜欢宁夏产区的消费者都能喝到喜欢的葡萄酒,扩大宁夏产区在国内外影响力。
《华夏酒报》:赵老师,听说,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在金山试验区落户了。
赵世华:是的,在中小酒庄企业社会化服务上做了一些探索。中小酒庄企业可以租赁使用,包括酿酒设备、橡木桶,我们还探索了其它一些模式,和银行绑到一起,比如橡木桶,一家企业订100个或者50个,没办法和橡木桶企业谈,但是通过我们国际葡萄酒交易中心,统一订货,一次可能10000个或5000个,那橡木桶企业就要给予价格上的优惠,中小企业订多少,订什么样的报上来,统一谈判,这样就有了议价权。此外,还有农机、酿造设备等服务,这些都是社会化服务。产区葡萄产业发展局组织为一些中小酒庄提供的服务,西夏王、中粮、张裕这样的大企业,他们可以自己解决。这项工作才开始起步,还需要探索和完善,但刚进入这个行业的中小酒企很需要这样的信息服务、这样的技术服务以及决策服务。
《华夏酒报》: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这些中小企业的负担和资金压力。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企业也有反馈,希望政府能提供这样的服务。 赵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如果要早一点结束调整,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从宁夏产区来看,从国家和政府这个层面,还应该给予哪些支持,目前宁夏产区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赵世华: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到今天,国内消费者对中国葡萄酒不信任,体现在对品质的不信任,对品牌的不信任,对我质量诚信体系的不信任,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一个酒企、一个产区能解决和扭转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情况下,我认为国家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一是要有一个牵头部门对中国的葡萄酒进行合理化的规划,就是说对优势产区要进行规划。近几年,鲜食葡萄发展不景气,南方的不少省份都在搞葡萄酒,把鲜食葡萄都转移到葡萄酒上去,这是一个不好的信息,在目前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国家应该有一个部门来做好产区规划,把葡萄酒产业集中发展在优势区域,不能全国开花,这可能使国产葡萄酒失去和进口产品竞争的机会,品质上不去,就要添加一些东西,甚至造假,风险很大;二是我们国家的葡萄酒标准有点低,比如说,含糖量的问题,含酸的问题,包括一些酚类、苷性物质的问题,酒的酒精含量的问题,允许加多少糖和酸的问题……,要对标世界葡萄酒大国,制定一个比较高的葡萄酒国家标准,配合优势区域的分类布局,低于这个标准的要逐渐淘汰掉,转型其他行业,不要再误导企业家投资;三是葡萄酒消费税的问题,葡萄酒是一个农产品、普通饮品,各国都是以农产品来纳税,但是我们国家是以工业产品纳交的消费税,将来要调整消费税,不是奢侈品而是饮品;四是培养一批在国际上能说话的人才,现在国内葡萄酒的话语权受西方影响,被别人牵着走……所以要建立中国葡萄酒品质评价体系,适应中餐口感和风格。现在国内葡萄酒市场都是一味的应用西餐那套文化,对中餐配酒研究的较少,都是跟着欧美走,没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市场的引导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五是,国企和一些大的酒企要研究国内市场的消费动态,要在优势区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我们的教育、推广体系一定要符合葡萄酒属性的中国化,一定要和中国消费者的口味相融合,不能一味地强调美国大师怎么说,法国大师怎么说,澳大利亚大师怎么说,满世界采购葡萄酒原料,跟着人家后面在跑……我觉得这些问题今后都要解决。
我再谈谈宁夏的问题,你刚才说了国产葡萄酒连续几年下降,去年跌得比较厉害,我们也在不断地分析。我们的优势是有好的风土,也有了一定的技术经验;酒庄基地一体化,有好葡萄园;葡萄酒品质不错,近五六年连续在国际上拿奖,在国内外影响也很大;这都是优势条件,但也有不少问题。
在当前多国葡萄酒“围剿”中国市场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应对?我觉得有四条,首先是品质,要让消费者相信中国能做出世界一流的葡萄酒,宁夏产区就是中国最好葡萄酒产区之一;第二,我们的产区品牌一定要打响,要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宁夏产区可以产出世界一流的、他们喜欢的葡萄酒;第三,进入市场的葡萄酒性价比要高,让中国的消费者都能喝得起宁夏的优质葡萄酒;第四,政府要监管好,保证品质的稳定性,保证产区发展的持续性,人才的创新性,保证诚信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建设,这些方面一定要跟上。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着手建立贺兰山东麓教育推广培训体系,培养一批专业讲师团队,将来到国内各地宣讲,介绍宁夏产区。国外的一些著名产区都有自己成型的教育培训体系,国内各产区现在还没有。总之,在目前的形势下,压力是有的,但我们也有信心,信心就是我们的风土、品质、政策、法规,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推动葡萄酒产业转型升级,包括企业的基础都已经有了,有了这些基础,今后的工作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华夏酒报》:谢谢,赵老师,祝愿宁夏产区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