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的27款产品获奖,到2017年的47款,再到今年的88款,可以说,中国烈酒在CMB大赛上获奖总数近乎年年翻倍。
这是件值得祝贺的事情,在素有酒界“奥斯卡”之称的赛事上斩获佳绩,一方面是肯定了中国烈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给烈酒国际化道路引明了方向。
《华夏酒报》记者梳理了近三年中国区获奖酒的情况,发现了些颇有趣味的事情。
首先,从香型上来看,浓香型白酒获奖数最多,获奖香型和品类呈现多元化趋势。
2016年—2018年,中国烈酒共收获8枚大金奖,而这8枚奖牌全部颁给了白酒。白酒三大主流香型获奖数近乎持平。酱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都是3枚,清香型白酒2枚。要特别说的是,两款清香型白酒,都是小曲清香。其甘冽纯净的口感,更接近风靡全球的伏特加,也因此更受国际评委喜爱。
从获大金奖和金奖的总数来看,三届比赛,酱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和清香型白酒分别是18个、37个和16个。其中,浓香型白酒的奖牌数比其它两种香型的总和还要多。并且,每届比赛中,浓香型白酒的获奖产品数都是最多的。这与我国白酒香型的市场占比是相一致的。
除了白酒三大主流香型,这三年获得金奖荣誉的还有兼香型白酒、凤香型白酒和芝麻香型白酒。越来越多的白酒香型走到国际舞台上,也说明我们的白酒接受度越来越高。
此外,摘得金奖的烈酒还有白兰地、威士忌和果露酒。虽然这些酒并不是我国的传统烈酒,能与同品类的原产地区或国家并肩得奖,说明我们的烈酒生产工艺和口感已极具国际范儿。
其次,有多家企业连续三年都获奖。如果说一次获奖是偶然,那么连续获奖就是坚守高品质的必然。
众所周知,烈酒大赛每年更换举办地,邀请的评委人数每年都在变化,而送评的样品每年也各不相同。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专业酒评家、媒体记者、经销商、采购商、侍酒师等,每个人的味蕾和喜好不尽一致,代表的消费习惯和适饮品类更是千差万别。连续获奖不得不说是企业在“修炼内功”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获奖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肯定,但差异化现象的存在也让我们看到了烈酒在国际化上存在的不足。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国际比赛发声,但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个性化和好品质是相辅相成的。盲目地跟风比赛并不长远,但是摸清路子过河才会走得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