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当今啤酒界,王家林堪称一位真正的“大咖”:他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深得学生和同事的尊敬;多年来,他作为行业专家,取得了卓著的科研成果,并积极促进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进程中,他积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实现啤酒梦想,推动我国精酿啤酒创新发展。
日前,由同济大学校友会、同济大学中德学部、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办的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周开幕式“德华之夜”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同德楼顺利举行。
本次开幕式获得了青岛德华生态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德国德华旅游集团、中德学部下属中德校园以及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大力支持与赞助。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Rüland博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兼中德学部主任吴志强院士、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中德学部专员Bode博士、德国驻上海总领事Althauser博士、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教授、同济大学校友会秘书长郑晓蕾、德国德华旅游集团创始人沈国强、青岛德华生态啤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家林教授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Rüland博士上台开启了德华生态啤酒大木桶,在中德嘉宾的见证下共同完成了开桶仪式,来宾对口味醇厚、口感清新、酒体丰满的德华生态精酿啤酒的高品质美风味纷纷给予高度评价,而此时,作为德华生态精酿啤酒优秀品质保障的“总掌门人”王家林的脸上则显示出了他一贯的严谨与自信。
丰富的啤酒人生,恒久的工匠精神
这两年来,在国际啤酒城青岛市,不少啤酒爱好者,尤其是精酿啤酒“发烧友”都知道青岛科技大学的“青科啤酒”很是火爆。许多人专门赶到科大校区以品尝这款由青岛科技大学生物系酿造的自酿啤酒为幸,并在品尝后一致给予热评。
当然,多数人也通过这款醇美啤酒认识了酿造它的总酿酒师——被大家亲切称呼为“啤酒教授”的王家林。
“我这辈子与啤酒很有缘,尽管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没有往啤酒这方面考虑,自己的酒量也很有限,但从大学科角度看,我在大学所学习的专业与酿酒业、食品业及生物工程方面的技术还是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后来的学业深造、经历发展都推动了自己在啤酒这个圈内一发而不可收拾。当然,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后来的岁月里喜欢、 爱上了这个行业,立志想为中国啤酒业的工艺技术发展和推动我们国家啤酒业迈进世界啤酒强国的这个梦想有所作为。”谈起自己三十余年的经历,王家林颇有感触地说道。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家林以高分被国内名校同济大学录取,大学四年,他勤奋求知,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各方面表现均优秀。
80年代末,王家林从同济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之后,以优异成绩分配到著名啤酒生产企业青岛啤酒集团工作。从学校来到了工厂,王家林努力工作,虚心请教,立志要将在大学所学的知识、本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丰富、提升,做一个在啤酒生产技术领域有作为的名家。
几年的企业生产技术岗位历练,使王家林不断成长、进步,得到了领导同事的一致称赞。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1993年,王家林获得德国巴伐利亚州奖学金,来到联邦德国慕尼黑DOEMENS啤酒学院作为访问学者进修学习。在闻名全球的“啤酒强国”德国,他如饥似渴,认真学习,积极钻研,无论是在对啤酒先进工艺技术的认知上,还是对当时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啤酒生产行业相比世界啤酒强国在产品结构、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差距改进上,均收获匪浅。他深刻地认识到,酿造啤酒的精湛工艺,关键在于注重啤酒的质量与口感。
从慕尼黑访问学者到归国参与啤酒工作,王家林的啤酒人生在不停地书写丰富而卓著的传奇:从青啤工厂的总工程师到青啤国家技术研发中心,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到主持中国最早的国家啤酒项目,从“啤酒稳定性、保鲜及抗老化研究”到非发芽谷物结合高浓酿造提高啤酒产量”研究课题……成功总是青睐于那些心怀梦想、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人。
自大学毕业分配到青岛啤酒来就立志为中国啤酒行业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的王家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结出了一系列令行业一致赞誉的丰硕果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余年的啤酒人生中,无论是在一线实践岗位,还是在专业的科研工作中,亦或是在教书育人和推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以充分提升我国啤酒行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王家林一直在思考、探索、创新和丰富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啤酒人的“工匠精神”如何传承锻造。
2006年,王家林来到了青岛科技大学,面对学校新建不久的生物学科,他认真思考、创新探索如何能够尽快使青科大生物学科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同行中脱颖而出。作为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发酵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啤酒专业委员会理事、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啤酒评委、青岛市政协委员等,王家林的头衔很多,他的科研工作和社会活动安排也很忙,但他忙而有序,力争将各项重要工作有机安排好、做好。
王家林的科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酿酒科学、食品发酵、微生态健康食品等。他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将发酵工业的特色融入到学科中,形成以食品发酵、酿酒科学为特色的生物学科。在他教授的酿酒工业学课堂上,学生都能亲自动手酿酒实践,通过他及学院老师的精心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输送到国内同类行业,多数成为所在工作单位的先进标兵。他以自身非凡的经历,发挥着鲜明的导向作用,引领着许多人传承和创新锻造中国啤酒人的“工匠精神”。
力推酒业转型升级,勇担责任奉献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啤酒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我国成为世界啤酒生产大国。但相比于世界啤酒强国,我国还存在进步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啤酒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上落后于消费升级和消费者信得市场需求。因此,作为啤酒科技工作者,有责任积极推动我国啤酒业转型升级,充分满足市场消费升级需求。”王家林对《华夏酒报》记者如此说道。
据他分析,精酿啤酒在世界几个啤酒生产强国发展得较早,所占据的市场品类比率较高,已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开放发展,精酿啤酒在我国也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从技术、标准、市场监管、宣传推广等多个环节因素上,还需要加强、完善,以有力推动我国精酿啤酒健康快步发展。
多年来,王家林钟情于我国的精酿啤酒发展,认为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鲜活、高端、美味、个性、时尚的精酿将会得到更多高端消费者的需求,而发展精酿啤酒也将对我国啤酒业的转型升级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精酿啤酒承载着他的梦想和情感。而他丰富的啤酒从业经历和卓著的研发成果,确保了他在推动我国精酿啤酒业发展这一领域,有着游刃有余和独特巨大的创领效应。
王家林曾形象地说:“普通啤酒就像吃苹果罐头,而喝原浆啤酒就如在苹果园里摘新鲜的苹果吃。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让口味醇正的原浆啤酒在中国生根发芽。”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不顾劳累,在不耽误教学工作的同时,牺牲休息时间往返于青岛、北川之间,进行耐心的技术指导,他和团队用38天时间完成了设备制造、运输、安装、调试,一次性联动试车成功,创造了啤酒生产线建设的“深圳”速度。2011年5月,年产5千吨的取名为“羌泉”的啤酒生产线在灾区建成,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精酿啤酒厂。
而八年后的2016年,由王家林发起,一个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好的精酿啤酒的创新型团队,又在啤酒城青岛市创造出一个著名的高端精酿啤酒品牌“德华生态啤酒”,并得到了不少业内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有人说,德华生态啤酒里有王家林对精酿的坚持。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王家林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爱岗敬业,言传身教,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以自己的满腔热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作为一名啤酒专家,他以自己高深的专业造诣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孵化出一个又一个酿酒企业,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推动了我国啤酒产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精酿啤酒业发展。
王家林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在实现推动啤酒强国建设和精酿啤酒业健康发展的美丽梦想中,积极为行业和社会承担责任,奉献青春,谱写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