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葡萄酒 > 正文
河西走廊,中国葡萄与葡萄酒的故乡
来源:《华夏酒报》  2020-01-03 11:20 作者:卢柯

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最早于《诗·周南·蓼木》及《诗·王风·葛藟》中记载的葛藟指的就是葡萄,但都是野葡萄,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等地区。然而今天我们所接触的葡萄和葡萄酒大都属于欧亚种属,早在西汉时期,从西域引入后,经新疆到达甘肃河西走廊,再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他地区。几千年的河西走廊上,一直飘荡着葡萄酒的芬芳,书写着葡萄酒的传奇,挥洒着葡萄酒的色彩。

我国的主要栽培葡萄——欧亚种葡萄(全世界广为种植的葡萄种)始于汉武帝建元年间。据《太平御览》记载,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旁尽种蒲桃”,可见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史记·大宛列传》中也有记载:“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在引种葡萄的同时,人们还开始酿制葡萄酒,根据目前甘肃河西走廊、吐鲁番、古楼兰、尼雅附近出土的一些文物来看,距今2000年前,甘肃地域的人们就开始用木制的破碎挤压器,将葡萄压碎,放进陶器中进行自然发酵,然后用腔泥封口,埋于地窖中,数月后,取其清汁,便可饮用,这是我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开始。

具有天资文藻的魏文帝曹丕在《诏群医》中写道: “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由此开启了中国葡萄酒文化盛行的新时代,多少文人骚客竞相赞美,葡萄与葡萄酒成了寄托情感的忠实载体。据《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东汉末,孟佗倾其家产贿赂大宦官张让,以一斛葡萄酒谋得凉州刺史之职。”汉朝一斛约等于现在的20升,即相当于现在的26瓶葡萄酒换得凉州刺史之职,可见当时葡萄酒身价之高。

在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葡萄酒随之逐渐盛行,经常出现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中。

大诗人刘禹锡在《葡萄歌》诗中写道:“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去凉州牧。”

在唐代的葡萄酒诗歌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翰的《凉州词》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铁蹄铮铮,旌旗猎猎,精美绝伦的夜光杯盛满了琥珀色的葡萄美酒,更加激发了将士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充满了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凉州词》被明朝王世贞成为“无瑕之璧”,作为千古绝唱载入中国乃至世界葡萄酒文化史。

北宋大诗人苏轼是位美酒品鉴家,写过《酒经》、《酒子赋》等,他在《老饕赋》中讲到:“面对精美的菜肴,听着美妙的乐曲,欣赏着仙女优美的舞姿,千万别忘了‘引南海之玻璃,酌凉州之葡萄’,要用珍贵的南海玻璃斟上河西走廊葡萄美酒”,由此可见苏东坡对河西走廊葡萄酒的评价之高。

元代葡萄种植面积之大、地域之广、酿酒数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元世祖时任翰林侍读的郝经在《葡萄》诗中写到:“忽忆河陇秋,满地无歇空。支离半空架,川草十里洞。......一排玛瑙浆,倾注百千瓮。诏赐琥珀心,雪盛瓶尽冻。”河陇,即今天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当时的河西走廊一望数十里的葡萄园,到了秋天,酿成的葡萄酒达“千百瓮”的规模。

元代宋柏仁撰写了《酒小吏》,记述了从春秋战国到元代的历代酿酒名家、各地及域外的所产名酒,共列出99种名酒,“魏征”、“翠涛”以及“西域葡萄酒”也在其中。葡萄酒的质量与葡萄品种有密切的关系:“葡萄皮薄着味美,皮厚者味苦”。葡萄酒经冷冻处理,可提高质量。“八风谷冻成之酒,终年不坏”。久藏的葡萄酒,“中有一块,虽极寒,其余皆冰,独此不冰,乃酒之静夜也”。这类似于现代葡萄酒酿造工艺中以冷冻酒液来增加酒的稳定性的方法。

清朝,尤其是清末民国初期,由于西部的稳定,葡萄种植的品种不断增加。据《清裨类钞》中记载:“葡萄种类不一,自康熙时哈密等地咸录版章,因悉得其种,植诸苑御”、“葡萄酒多为葡萄汁所制,外国输入甚多,有数种,不去皮者色赤,为赤葡萄酒,能除肠中障害。去皮者色白微黄,为白葡萄酒,能助肠之运动。别有一种葡萄,产西班牙,糖分极多,其酒无色透明,谓之甜葡萄酒。最易病人,能令精神速复”。据《西域闻见录》记载:“深秋葡萄熟,酿酒极佳,饶有风味”。

清代的张澍在《凉州葡萄酒》中讲到:“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不愿封候县斗印,聊拼一醉卧亭”。

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中《河西道中》提到:“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几战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而香”。

还有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巨擘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里这样评价凉州葡萄酒:“他们(指传教士)自己种有葡萄,自酿有极佳之葡萄酒,记者痛饮几醉。记者如不到天主堂,几错过凉州之‘葡萄美酒’矣”。种种赞誉,俯拾皆是。

悠久的栽培与酿造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河西走廊葡萄酒独特的文化标签,亦成为了为世人所熟知的一张靓丽名片。纵观从汉武帝时期至清末民初的2000多年,以凉州为核心的河西走廊葡萄酒,一直都闻名遐迩,尽享赞誉。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的民族文化,并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真实地记载和再现了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事业——传统民族产业的繁荣。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河西走廊也将回到历史巅峰,再一次站在了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前沿。而源远流长的丝路葡萄美酒也将成为重要文化媒介,搭建起更多中西交流的桥梁,为甘肃乃至西部经济的发展腾飞增砖添瓦。

编辑:闫秀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