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力特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之“美好未来·行而不辍”》系列一
“鲁师傅,快来看看这批瓶子怎么这么多小气泡呢?”
“好的,马上就来。”
伊力特玻璃公司员工鲁自义伴着制瓶机的轰鸣声,被徒弟喊去检查瓶子出现较多气泡的原因。
鲁自义个头中等,皮肤略黄,膀背较厚,留着平头,一口山东话,干起活来动作沉稳认真,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鲁师傅”。“要认真工作,好好学习技能,千万记住安全第一。”这是鲁自义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此,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提升技能、钻研业务上。
18岁,他就辍学离家,来到大西北;19岁,进入伊力特制瓶车间,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刚开始学时还是有些吃力,所以他明白多学多问、吃苦耐劳的必要性。别人下班他在研究制瓶设备,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因为勤学好问,几年时间,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制瓶技能,成为一名班长,还带了一批又一批徒弟,成为名副其实的“鲁师傅”。
由于公司发展规划,2021年2月伊力特玻璃公司从伊宁县搬迁至可克达拉市伊力特酒文化产业园。鲁师傅凭借着二十多年的专业制瓶经验,全程参与了制瓶机的安装调试工作。为如期完成安装任务,只要是工艺执行上、成品外观上出现什么问题,他随叫随到,没有一句怨言,一个月下来,他的眼睛都熬红了,人也瘦了一圈。
陈燕,鲁师傅的妻子,在玻璃公司包检车间担任包检三班班长,是制瓶车间的下一环节。
包检车间三班共9人,有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起初因为语言不通,常常发生交流、学习、工艺执行上不顺畅的问题。陈燕手脚并用,打着手语,手把手一步一步地教她们,还好大家不怕吃苦,一点点地学。“其实我也是有点私心的,只有教会他们了,我才会更加轻松啊。”当问起她对这些员工为什么这么上心时,她眯起眼睛笑着说道。
后来,经过陈燕的不懈努力,车间的少数民族员工不仅能清楚地说汉语,工艺技能水平也提高了,看着大家拿到手里的工资和脸上的笑容,陈燕打心眼里替大家高兴。
一个瓶子从制成,到走进包检车间的生产线上,每位包检员工就像有火眼金睛一般,瓶口的小裂纹、瓶身的小气泡、瓶底的杂质都能被他们一眼看见,两个小时一趟的抽检陈燕也从未落下,腿勤、眼勤、嘴勤是陈燕工作的原则,“工作难干,经常挨训,受‘夹板气’都是常事,没办法,质量安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看着嘴上委屈的陈燕,让大家不由得对她敬佩起来了。
随着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工艺的改变,工作要求不断提升,工作难度也不断加大。陈燕暗下决心: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坚守质量红线!
只要轮到他们夫妻上班,他俩绝对是第一个到厂里,有时间就不断提升自己,认真研究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班里的维吾尔族小伙子见到她这么辛苦,开玩笑地说:“您就是一个包检班的班长,操得心没必要那么多吧?还把自己累得不行。”她淡淡一笑说:“我要干好工作,这是我的责任。”
工作中,夫妻二人都是师傅,经常为徒弟们现场示范,手把手传授工艺技能。“我要把工艺传授给伊力特的新一代年轻人,让他们把这些技能传承下去,为伊力特玻璃公司的发展添砖加瓦。”鲁自义说。
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伊力特员工,以不甘平庸的钻劲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展现出伊力特成器之美,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