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火朝天到门可罗雀,仅仅几个月时间,随着经销商数量的减少,酱酒酿造的压力也越来越多,从去年底至今,营收同比减少40%左右,随着生产成本和人员工资的增长,经营越来越困难。”贵州仁怀茅台镇一家年产近千吨的酱酒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坦言。
11月22日,《华夏酒报》记者在朋友圈和微信群看到多数贵州酱酒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推销酱酒产品,通过采访获悉,受疫情反复和消费放缓的影响,贵州众多中小微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随着经销商、运营商、开发商酱酒库存压力的增大,企业回款率大不如往年,一边是企业扩建扩产,一边是回款困难,没有办法,企业就组织自己人通过网络卖酒。
“大家都困难,换个模式卖酒,或许可以柳暗花明。”在茅台镇一家小微企业从事品牌推广的冯先生表示,消费动力不足,传统经销渠道又不畅,往年经销商会住在茅台镇,催着加班生产,打款很及时,今年回款周期从原来的两个月推迟到大半年,回款率极低。
山东菏泽白酒经销商庞先生近几年一直从事酱酒开发,除头部酱酒品牌外,还经营着两个自有品牌。酱酒消费遇冷,动销困难,自有品牌库存压力大。“资金紧张,已经有4个多月没进货了,等春节消费旺季清一下库存,再进货。”谈到酱酒,庞先生满是无奈。
断臂求生,减少投入降低运营成本
重阳期间,贵州珍酒宣布投产3.5万吨,郎酒投产6万吨,金沙酒业产能引进提升到了2.4万吨。虽然习酒未公布今年下沙体量,但从2020年产能达到4万吨看,今年的下沙量还在增加,幅度可能很大。
与此同时,钓鱼台、安酒、夜郎古、金酱、酣客君丰、肆拾玖坊、衡昌烧坊、龟仙洞等酱酒品牌的下沙量也在增加,随着头部品牌含金量的增加,中小酱酒企业的发展空间逐步减少,竞争之下,中小企业的赛道越来越窄。
“500吨-1000吨体量的酱酒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较为尴尬,特别是扩建空间小和资金紧缺的企业。”仁怀市一白酒企业品牌总监刘先生表示。在刘先生看来,体量不大的企业完全可以在品质和文化传承上做文章,依托酒庄文化和营销精准化开展圈层营销,挖掘酒庄营销的“金矿”。
“狭路相逢勇者胜”。酒庄模式对小企业来说是不错的选择,但对于上升期的中小企业和品牌来说,除了扩厂扩建,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中培育品牌。
在茅台镇从事酱酒酿造20多年的汪先生表示,从去年至今,他的酒厂在年产量1000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多口窖池,在营销上与经销商签订限量合同,通过品质提升白酒价值。汪先生告诉《华夏酒报》记者,他们今年的经销商数量增加了15%,回款周期与同期相比减少了20天,回款率达到80%。
随着消费放缓和经销商的库存居高不下,中小酱酒企业还要遭受名酒企业和头部品牌的挤压,断臂求生成了众多企业无奈的选择。《华夏酒报》记者对仁怀部分中小酱酒企业采访时获悉,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一部分企业将部分窖池租赁给大一点的企业或业外企业;还有部分企业为强势品牌代加工,依靠买原酒渡过难关。
茅台镇一白酒企业负责人罗先生表示,今年重阳下沙前夕,他将20多口窖池租给广东一位白酒运营商,安排工人为运营商代加工,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开支,也能增加收入。“虽然营收减少了,但总比窖池空着好点。”罗先生说。
大浪淘沙,“大鱼”盯上的不只是“虾米”
茅台成为酱酒的助推器,整个酱酒产业的持续增长离不开茅台,没有茅台产品的坚挺度和金融属性,川黔赤水河产区不会在短短四五年内蓬勃发展。从茅台一家独大到酱酒军团的扩编,郎酒、习酒、国台、金沙、珍酒等品牌的高增长无不在享用着茅台释放出的发展红利。从寸土寸金的茅台镇到金沙县、古蔺县、习水县,再到现在的赤水市,就连赤水河上游源头的云南镇雄县也要大力发展酱酒产业,振兴县域经济。
赤水河成为美酒河的同时,也是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黄金河,只要有酒,只要有窖池,就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涌进来。没有好生态,就不可能酿出好酒,赤水河的土地是有限的,生态保护显得至关重要。
2021年3月8日-12日,遵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组织仁怀、赤水、习水、汇川分局共16人,组成4个执法组,以市、县跨区域交叉执法的形式,对仁怀市、赤水市、习水县、汇川区等产酒重点区域的白酒企业开展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和服务。从6月份开始,贵州遵义、仁怀相继出台治理生态污染和中小企业整顿举措,对达不到环保标准的小作坊、小酒企关停、拆除、整合和重组。截止今年4月,贵州仁怀已关停白酒企业622家,改造提升799家。
关停的622家白酒企业数万吨产能留下的“坑”,需要其他保留企业去填补,对于保留企业来说,这就是大大的“蛋糕”。盯上“蛋糕”份额的是大大小小的酱酒品牌,在这次争夺战中,头部酱酒品牌和拥有名酒基因的企业优势明显。
数据显示,今年1月,贵州茅台41.1亿元投资酱香酒习水同民坝一期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形成系列酒制酒产能约1.2万吨、制曲产能约2.94万吨、贮酒能力约3.6万吨;习酒“十四五”技改第一期1.8万吨新产能及配套项目正在建设中;今年重阳下沙季,贵州珍酒酿酒投产3.5万吨,新增酿酒产能1.4万吨,未来产能将达10万吨、储酒40万吨的规模;郎酒官宣实现6万吨产能,预计未来基酒储量将达到30万吨;国台酒业新增产能7000吨,年总投产达到17000吨。
仿佛在不知不觉中,这些优势企业通过扩产扩建的手段将数万吨的“坑”给“填”平了。随着酱酒消费遇冷,中小酱酒品牌的日子远不如火爆时刻,在与名酒品牌和头部品牌的市场碰撞中,明显力不从心。
酱酒内卷之下,中小企业未来生存堪忧。业界认为,通过扩建扩产和市场挤压,众多弱势品牌将面临失去市场、生存压力加大的风险。酱酒已经进入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头部品牌看上的不只是622家淘汰企业空出来的几万吨体量,他们还要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